我向來對新媒體挑戰舊媒體的課題深感興趣,為左偽裝成為一個媒體的內行人,我經常邀請一些真正的資深媒體內行人,去為自己固本培元,Fake it until I make it,今次好榮幸請到《信報》副社長及數碼媒體總裁陳景祥(行內人稱:警長)同我補習,暢談新舊媒體。陳警長今次收得我好筍,一杯Latte價錢。
「警長,首先恭賀你榮升,你地《信報》呢幾個月咁多新聞,我都費Q事煩你,見你地冇人走出來澄清,都知道D料有幾流。」「哈哈!咁D料係堅定係流唧? 」
「係老友至講,係咁咁咁咁咁咁,咁咁咁咁咁咁………」
不管係真唔係,反正很多人都說報紙快死了,電視就更別提了,扮型的人都是不看電視報紙的。你都曾經寫過一篇鴻文「王維基的盤算,創意產業的哀歌」,話本地的創意產業未見成果,電視、電影及流行曲這些過去在區內獨領風騷的日子不再,王維基的香港電視喚起了不少創作人的憧憬,令他們看見了一線曙光。
早在30年前,英國就有學者預言30年後互聯網將取代紙媒、電視等傳統媒體,今年我們看到Amazon的Jeff
Bezos把《華盛頓郵報》買下,有125年歷史的FT《金融時報》放棄新聞紙,最終目標是促成「數碼優先」(Digital First),FT這麼激進,一方面是順應時勢,但也建基於其數碼化和國際化的成功,現有近40萬數碼版訂戶,比印刷版的30萬戶還要多,這不是死亡交叉,還會是什麼?
在美國,有這樣一個基金會,持有數億美元,它成立的目的就是要探尋新聞業的未來何去何從,這個基金會就是騎士基金會(Knight Foundation)。
照片中的肥哥哥是Alberto Ibargüen,他是騎士基金會的主席,他和其他嫉恨互聯網的平面媒體人不同,肥哥哥在新媒體和移動互聯網中看到了新聞的潛力。

在數碼時代,橫亙在我們面前的是一道「數字鴻溝」。當天水圍的孩子們需要上網申請才能得到麥當勞或者馬會工作機會時,如果你連互聯網都接觸不到,你還能有什麼機會呢?而騎士基金會,就試圖用新聞的力量填平這個數字鴻溝。
騎士基金會就好像唐吉訶德般,他們的投資也許就如同精衛填海般,完成這看似不可能的任務。
十年八年前,媒體人看不起互聯網新聞,五年前他們看不懂,現在,應該想想著怎麼改變自己。行內資深媒體人更聲稱,做新媒體是找死,不做新媒體是等死。橫又死,掂又死,信報五六年前已經跨出這一步。一系列《信報》集團品牌產品,已全面擁抱數碼化,成績有目共睹。

傳統媒體最早的時候是沒有行銷的,那時的報紙,唯一做的事情就是「做好新聞」。讀者來,買你想看的東西,付錢走人。有銷量,廣告客戶會來,在報館乾等不如主動出擊,於是挨家挨戶登門拜訪的「Sale屎」出現了。營業員的優點是他們可以創造需求,用三寸不爛之舌說服客人買下廣告版位。
傳媒最會做的是內容,做內容是很重要的,當主編的時候努力做好內容,賣好發行、賣給廣告商,現在移動互聯網時代是同步完成,已經不給你這個時間了,現在比拼的是洞察力、創意力、策劃力、執行力,缺一不可。
我認為,未來的媒體分四層:第一層是內容(Content),第二層是消費者(Customer),第三層叫關係(Engagement),第四層才是營收(Revenue)。傳統的媒體做法,只有讀者沒有消費者,做內容然後賣廣告,從第一層直接到第四層,現在是從第一層直接做到第四層的人目前及將來都會有麻煩。
做內容一切是為了消費者,如果你的內容不能沉澱消費者,直接賣廣告是賣不長的,做內容的目的是為了消費者,讀你的文章的人是你的用戶,用內容吸引消費者,沉澱消費者,然後讓消費者自己生產內容,而不單單是傳媒及網站的「讀者」。
沒有留言:
張貼留言
注意:只有此網誌的成員可以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