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十六) ---- 什麼樣的年齡,都不必認輸
像張愛玲說的「出名要趁早」,妳也不會年輕很久。
在30歲之前,獲得名氣與財富、愛情與婚姻,知道自己要什麼,能做什麼,當然是一件好事。然而,妳又怎麼知道你是否是另外一種人:適合在30歲之前走得慢一點,積累足夠的勇氣,30歲之後邁出堅毅沉穩的步伐?
年齡除了在某些極限運動或者愛情(主要指生BB)裡面,的確起到一條分水嶺的作用,對於人生大多數事情,年齡都不是問題。
Michael出身猶太人家庭,13歲進入股市,16歲入讀Walton商學院,25歲聲名鵲起華爾街,30歲不到就成了百萬富翁。
他善於買空、沽空,做大筆投資決定都不會超過5分鐘,以果斷激進著稱,被尊稱「全球避險基金教父」、「世界級短炒殺手」。他利用槓桿投資債券,獲得金融生涯中最大的成功,隨之而來的卻是因此上了暗殺的黑名單。
與巴菲特不同,Michael並不迷信長線投資,他主要玩短線,認為10%、15%的收益積累起來要比囤積股票來日待升可靠的多。1995年,名成利就告別華爾街,退休後,他將自己的資金投入不同的對沖基金。保守估計,當時他的公司資產高達26億美元。
退休之後,Michael買下了West
Chester北面的土地,還建了一個野生動物園及山茶花園,過上「採菊東籬下,悠然見南山」的生活。他為Wildlife
Conservation Society野生動物保護協會做出了很多貢獻。
2005年,決定回歸華爾街,王者回歸。
關於年齡的緊迫感,每個人都有。每一個年齡段都要放下一些東西。失去的留不住,得到的最重要。
他就是Steinhardt Partners基金的創始人Michael
Steinhardt。
Michael
Steinhardt,1940年12月出生於珠寶商猶太家庭,成長於Brooklyn中下階層猶太社區。一歲時父母離異。父親是賭徒,紐約夜總會持牌人,因被指控買賣被盜珠寶,並因兩項重罪被判處五至十年。根據猶太教戒律,父親沒有給他錢,而是給了100股水泥公司股票及100 股天然氣股票,價值達到5,000美元。從那以後,這個對股票一竅不通的少年開始著手研究交易報導,跟踪自己手上的股票價格,頻繁地進入證券行,和那些吸著雪茄的老嘢一起盯著屏幕,迅速迷上了這一切的Michael不久便開始真正買賣股票。
Michael擁有賓夕法尼亞大學社會學學位,大學四年,但他在三年內完成了教育。在學習社會學的過程中,他學會了人類行為相關知識。事實證明,這在華爾街是一種優勢。
斯坦哈特的真正發跡是在1967年,那一年他27歲。
當時美國經濟正在騰飛,資本市場風起雲湧,Michael將那個年代稱為一個搶錢的時代。這一年,他與兩名合夥人共同酬資770萬創立了對沖基金公司,不久後,兩個合夥人雙雙劈炮,他開始獨自管理這只新的對沖基金。
第一年,該基金增長了99%。接下來28年,該基金平均年回報率為24%。但在1994年,該基金損失了31%。
上世紀90年代初,美國證監會開始調查赫赫有名的四大對沖基金經理:Michael
Steinhardt、索羅斯、Tiger Fund的Julian
Robertson和Bruce Kovner。SEC懷疑他們串通所羅門兄弟操縱2年期國債市場。
2005年重出江湖,根據Forbes 2018年的數據,目前個人資產為11億美元。
回想妳自己的30歲,如今妳愛的人與事,是不是在這個年齡之前搞掂的?無論這條線劃在30歲,還是40歲,所顯示的都是妳既放不下慾望,卻又信心不足。
對於人生大多數事情,年齡都不是問題。與年輕相比,選擇權更重要。
人的一生,是在不斷與自己做Deal,無論什麼年齡,我們都不能做蝕本的買賣。當妳決定,或者身不由己地要放棄一件事,一定要拿出等量的得到來交換。
放棄事業的奮鬥,就要交換生活的安穩,在業餘愛好中獲得成就感。
Michael
Steinhardt這十三年到底做了什麼?(未完)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