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人及低端人士改變命運的關鍵10年(二)



2019是香港人無法再迴避的一年。6.9更是香港由衰轉更衰的臨界點。

在上世紀,人們可以發明很多心靈雞湯來暫時迴避人生或這破島的根本問題,當下一代面臨十字路口大抉擇之時,沒有心靈雞湯這選項。

只有誠實地面對自己。簡單啲,就係自救。

香港人很現實,由於港府從來沒有提供基本的養老福利,因此整個香港社會,從基層藍領到金領,都是抱著手停口停的危機感在做事,這其中也包括一批中環人,一樣忙個不停。

多少年後,看到英國BBC曾拍攝紀錄片紀錄片展現14個孩子,50年的人生軌跡。

7歲時,來自精英家庭的JohnAndrew已經習慣了每天看《FT》或《Observer》,而貧民窟孩子的理想,是能少罰企,少被打,吃飽飯。50年後,幾個精英家庭的孩子,上了好學校,找到好工作。三個中產家庭的孩子,有一位成為精英,兩個依舊中產。而幾個來自底層的孩子,包括他們的後代,依然常常與失業相伴。

知識改變命運背後,也是一場關於家庭和視野的較量。

誠實「面對自己」是小國生存的必要條件,以色列、新加坡、瑞士、北歐三國皆然。但是,和這些小國比較起來,香港顯然在迴避問題。抱怨很亂,經濟很亂、教育很亂、安心很亂、政治更是一塌糊塗的亂,但這些都只是病症,而不是病源。

要講亂,全世界的民主先進國家都很亂,美國很亂、英國很亂、巴黎很亂,差別在於,以二十、三十年的跨度來看,別人都能在亂中演進,而我們卻在亂中原地打轉、停滯,甚至退步。

病源就在於,香港人在「面對自己」這件事上是懦夫,隨波逐流,世界經濟好時,香港就靠炒成長,不好時就北望神州;缺乏面對自己的習慣和技能,主要是深層次的心理問題,在社會層次文化問題。

一個人18歲之前的命運可以怪過去,但18歲以後就必須從自己身上找出問題根源。

大學裡有個很熱門的專業,那就是金融業。因為金融專業畢業後找工作,收入高。尤其是證券業,是典型的金領職業。所以高材生趨之若鶩。



Harvard, Yale, Columbia這類頂級學校的畢業生,華爾街行業是他們的首選,因為起薪就非常高。目前也是這樣,相信找工作時能找到比這個行業收入更高的工作是不太容易的,當然,這兩年互聯網行業也可以,但證券業肯定是收入最高的行業之一。

這麼多年來,大量優秀人才都讀金融,人才的供求關係是嚴重供過於求。今天你畢業能進金融行業工作,說明你還是挺有競爭力的,勝出了。如果10年或者15年後,你3540歲了,正是年富力強的時候,發現自己是一係廢中,處在了一個慘業當中,怎麼辦?

那時候你再想轉到一個熱門行業,估計就很難了。因為那時候已經是廢中,除了金融經驗,不會幹別的,也很難再重新學習了。

未來的總體發展方向是脫虛向實,實體經濟是實,而金融是虛,再不搞脫虛向實,國家的經濟就要發生危險了。想想看,如果大家都不去幹實業、起樓建築搞生產,搞金融交易就能發財,國家還能有前途嗎?所以脫虛向實是必由之路。

認識自己、調整自己、修理自己、磨煉自己,這幾個字的道理係人都懂,但要真正做到,卻需要用一生的時間。

李嘉誠說,很多人的人生失敗,本質上是自我管理上的失敗造成的。養成自我管理的習慣,是職場第一個十年的重要任務。所以,首先要想一想該如何管理自己。

從妳們工作開始算起,人的一生只有三次機會,只要抓住其中一次機會,至少可以成為中產,如果一次機會也沒抓住,那麼變富無望,終生貧窮。

最近的3次機會是:

第一次機會是2008年,如果妳在那時候買股票、買地產,現在肯定很富裕。
第二次是2019年,就是今年,我們現在看到了春節過後很多股票也開始暴升了,這也是一個明顯的跡象。
第三次是在2030年附近。

清靜一念,就是菩提道場;妳一正心,朗見成功之道。
面對自己,人人皆可成功,只是一個常識常理而已,豈用什麼心靈雞湯?



戰後日本總人口數快速增加,2010年達1.28億的歷史峰值,隨後不斷減少。與此同時,人口結構化問題突出,20180-14歲人口占比為12.2%15-64歲人口占比為59.7%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8.1%,老齡人口比重不斷創歷史新高。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研究所推測,日本總人口數將持續下降,在2053年左右降至1億、2065年左右降至8800萬;日本老齡人口占比也將不斷上升,2025年突破30%2040年突破35%

千年古都優美的環境,悠久的歷史和獨特的人文氣息,吸引很多哈日族加入買樓大軍,與一般投資者不同的是,他們很多想在京都擁有個人的别墅 (Second Home),而非純粹的只想放租賺取回報。

台灣買家更是當中的主力,小史同學透露,台灣人海外置業,第一個地方不是英國,歐美,而是日本。台灣《今周刊》日前引述業界,台灣富豪京都購買住宅的宗數,過去三年持續上升,一個位於京都市中心的京町家物業,從2015年的3,500萬日元(約250萬港元)增值至去年的5,000萬日元(360萬港元),增幅達44%。我們的合作方,Utopia Real Estate日本房地產公司CEO稱,近日有台灣顧客購入一個價值1億日元(約720萬港元)的物業,更耗資上千萬日元裝修,以備子女將來留學或居留時所用。

京都為何如此受歡迎?

投資日本不動產,選址除了熱門的東京和大阪外,也有不少私募基金及投資人偏好京都。但是京都人並不一定歡迎妳來投資,尤其是他們引以為傲的京町屋。

哪如何投資?如何做按揭(一般上百年的房子,又如何找銀行按揭呢?)如何管理?如何搵客?如何營運?如何賺取每一年10,000,000円以上的租金?

我們敢說,以上的資料,全部華文世界都沒有涉及,未來一個月,所有已經登記的老占同學將會收到詳細的京都物業投資相關細行報告,原文為日文版,如果懂日文,可以先舉手,稍後會有中英文版。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