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六) ---- Apartment為什麼比獨立屋還要貴?
日本的新年號已經定了!從“平成”改成了“令和”。不知道年號變了會不會讓日本有嶄新的、充滿活力的氣氛,開啟新時代和新精神。這三十年總體上日本給人的印像是失落的、沉默的。安逸、胸無大志的日本青年一代被冠以“平成廢物”的稱號,昭和男子和平成廢物的對比也成了絕佳的反諷素材。
平成三十年,日本的經濟發展再不復昭和時代的輝煌,但日本文化卻憑藉著強有力的載體,迅速地席捲全球。一個溫良小島國。富士山、櫻花、東京、京都、崇尚美學、欣賞孤寂、素煉乾淨。
有因必有果,有什麼樣的政策和制度,就有什麼樣的房地產市場運行結果,住房制度是深植於一國房地產市場的基因密碼。
經過多年努力,我們試圖採用全面的國際比較、客觀的歷史資料、紮實的數據邏輯,系統研究美國、英國、日本、德國、新加坡、香港等的房地產運行和住房制度, 以及背後深層次的住房制度邏輯。當我們梳理完代表性經濟體的案例以後,對很多房地產關鍵問題的認識變得更加清晰。
我們研究的根本目的,是為了透視房地產運行基本規律,以及背後住房制度的深層次邏輯,為投資及制度改革和長效機制建設提供參考。
房地產長期看人口,中期看土地,短期看金融。日本從人口懸崖墜落,土地一度供應不足,貨幣政策大鬆大緊,正是驗證我們經典判斷的典型樣本。
日本房地產市場的運行過程中,產生過兩次危機,第一次在房地產市場短暫回調後,重拾上升;第二次卻使日本陷入“失去的二十年”。日本兩次房地產危機,一次被時間消化,一次終結了黃金時代。為何兩次危機結局不同?
本期我們深入研究日本住房制度,探究其孕育房地產泡沫的終極邏輯。但在平成即將落幕的時刻,當我們回顧這30年,或許會發現這個盛產“廢物”的年代,才是日本最好的時代。
為什麼日本窮人住獨立屋,有錢人住公寓?在香港,能住的起獨立屋的八成是有錢人,而普通人家一般是住小區公寓。
畢竟獨立屋的面積更大,就意味著價格更高。而且基本上都在別墅區,管理和物業都更專業,裝修也會比較豪華。
但是妳們小時候看《多啦A夢》《蠟筆小新》的時候卻發現:咦?小新爸爸、大雄爸爸看起來只是普通的打工仔,怎麼家家都住複式別墅?
反而在看日劇時,很多律師、醫生、作家,這些高收入人群都是選擇買公寓樓房Apartment住,這好像跟我們的情況完全顛倒了。
其實日本的這種獨立屋,叫做一戶建,與我們傳統印像中的豪華別墅,還是有些區別的。所以今天就來好好介紹一下,日本的一戶建和公寓。首先,為什麼我們國家的別墅比公寓要貴呢?
因為土地是國家所有的,土地的成本在房屋成本中佔比很大。
開發商把一塊地建造成獨立屋,別墅的成本很高,而把一塊地建造成公寓的話,可以賣出很多很多套房子。所以中國的別墅就貴,樓房就會便宜。但是日本的土地是私有的,買了房子連地皮都是你的,愛怎麼規劃怎麼規劃。
如果買塊便宜的地,再想建別墅還不是你說了算,所以說在日本,窮人背些貸款也是能住的起獨棟房子的。再者說,不管是一戶建還是公寓,也都是要根據位置、新舊、環境來說的,就像郊區的別墅,也比不過市中心樓房的價格。
東京的市中心寸金寸土,蓋不起獨立屋,所以都是公寓。而到了東京郊外,基本都是一戶建了。而我們看到大雄、小新他們住的一戶建,都不是在最市中心的高檔別墅。
這種一戶建的房子,一般都是木結構建造的,房子年齡也比較長,防護與維修經常要花很多錢,而且面積也並沒有很大,離車站地鐵等位置較遠。不過,大雄家位於日本東京都練馬區的月見台,也算是挺好的位置了。
據說是大雄老爸背了兩次貸款買的,所以家裡生活才會這麼拮据。不過另外也有他們家房子是租來的說法。當然一戶建也是有好處的,比如面積大,土地可以隨意支配,不用交管理費,通風采光較好。
而日本也是有豪華別墅的,雖然很少。如果說跟一戶建的差別是什麼?大概就是小夫家和大雄、靜香家的差別吧,真實的羨慕了。另外,日本的公寓也不便宜,就平均價格來說,東京公寓是比一戶建要高的,跟其中國家的行情真的是很大不同,就算相同的位置、相同的價格,公寓的面積也比一戶建的要小,稅金費用之類的要高一些。
而且像日劇裡醫生、律師住的Apartment,一般都是很高檔的那種。可以站在落地窗前可以看東京塔夜景,周邊環境好,有醫院有學校,居住面積一般也不是很小,不是那種狹窄的廉價公寓。比如,北川景子主演的一部日劇《賣房子的女人》裡,就能看到很多高級白領,找房子基本上都是找高層公寓。
而有錢人為什麼都喜歡住公寓呢?原因大概有這些:
樓房比較新,有良好的安保,住著放心;
離車站地鐵都比較近,周邊設施齊全;
有專門的公司進行清掃與管理;
防災、抗震方面大多比一戶建要好。但也因為以上原因,公寓也要交管理費、停車費等費用,所以一般都是家庭條件比較好的人才會居住,像是高級白領、高收入人群之類的。
當然啦,公寓和別墅一樣,也是有各種檔次的,有鋼筋混凝土建造的高級公寓(マンション),也有木質結構的普通公寓(アパート),價格差別也是很大的。
所以,按照家庭條件,日本的居住環境大概是:
- 市中心高級別墅
- 市中心高級公寓
- 市內一戶建
- 市內普通公寓
- 郊區高級公寓
- 郊區一戶建
- 廉價公寓
如果廉價公寓都暫時買不起的話,也可以租房住,畢竟日本租房的人特別多。所以,就算一戶建在我們看來是獨棟別墅,但是現在日本選擇住公寓的家庭,是比一戶建要多的。
以2017年來說,新建公寓的平均簽約率68.6%,而一戶建住宅的平均簽約率為44.5%。果然是價值觀的不同,所以造成了這樣的差異,像我們這種住慣了樓房的人,可能還想去體驗一下,在木製一戶建居住的感受吧。
半個多世紀過去了。在新經濟和眼球經濟時代,傳統的兢兢業業、奮力拼搏、勤儉持家的企業家精神似乎在發生變異。現在的日本企業家,投資人,不Cool一點,不任性一點,在90後的年輕一代那裡就沒有什麼吸引力。
今天的企業家是要創新的,但多少都有點有錢任性,比如住Big house,買私人飛機、遊艇、葡萄酒莊和小島,衝浪滑雪,穿越南北極,更不用說花天酒地染上一些緋聞了。對一般人來說,貧窮真的限制了他們對於企業家生活的想像力。
在今天這個有錢、沒品位的年代,日本,成了年輕一代的審美啓蒙老師。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