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八) ----為什麼香港四大發展商從不沾手日本地產?
據日本國立社會保障與人口研究所推測,日本總人口數將持續下降,在2053年左右降至1億、2065年左右降至8800萬;日本老齡人口占比也將不斷上升,2025年突破30 %,2040年突破35%。
日本的人口增長率自1976年後就降至1%以下,1990年後長期徘徊在0.3%左右,人口總量增速放緩。同時,人口結構老齡化,1990年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12.1%,且老齡化速度不斷加快。人口數2010年見頂,老齡化問題嚴重,2018年0-14歲人口占比為12.2%、15-64歲人口占比為59.7%、65歲以上人口占比高達28.1%,
日本65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已經達到28%,而推算香港65歲以上老人的比例,將會由2018年的17.9%,急速上升至2036年的31.1%。
我們還在嘲笑日本人是「三人行,必有老人」「長命百二歲」,如今,這一幕逐漸傳染到香港,香港也開始進入老齡化社會。
如何讓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
這幾年,我們接待了不少訪日團,陪同他們考察日本的養老設施,與厚生勞動省對接。連前駐日大使柴總,也發展開養老事業,可見這是一個大金山。
日本養老模式是把北歐的模式進行了改良,最初是向瑞士、瑞典等北歐國家學的。但是後來發現,這些北歐國家是屬於高福利國家,政府為了老年人能夠安度晚年,已經把消費稅提高到了30%左右,而日本的消費稅當初只有5%,要做到像北歐那樣的養老福利,國家財政非崩潰不可,於是增加了人性化精細化管理內容,讓每一位進入養老設施的老年人過得安心舒心。現在某國學日本,硬件設施遠遠超過日本的一些養老院,但是,某國不缺硬件,不缺軟件,缺的是良心!
某國包括香港把養老健康看作為一種「產業」,「生意」或者叫「康養產業」。
也就是說,無論是投資方也好,還是各級政府也好,在積極推進這一產業的發展的時候,有一個很大的目的,是希望賺大錢,把它作為一種新興產業來發展和打造。
但是,日本社會把康養看作是一種關愛生命與健康的公益性很強的福祉事業,理論上是不應該賺錢的,事實上這麼多年來,日本從事醫養事業的機構,也沒有聽說哪一家是發大財的。
日本可以說,沒有一家房地產開發公司去經營養老事業的,因為隔行如隔山,起樓的人很難去關愛老人的。那麼,日本從事養老事業的機構,大多數醫療機構,或者是與健康相關的機構。譬如目前在日本上市的養老機構總共有兩家,一家是做藥品銷售的,老人都要吃藥,所以,做藥品銷售的公司經營養老設施,也是得心應手。
某國從事康養產業的機構,大多數是房地產開發公司。房地產開發公司的通常做法是,在山清水秀的地方向政府圈一片土地,建一些健康設施,順便開發一些房地產。至於如何具體經營管理醫養健康設施,大多數是沒有經驗
日本另外一家,是大家都想不到的,是一家做快餐的公司。為什麼做快餐的公司能夠經營好養老設施?因為每一位老人的身體狀況都是不一樣的,這個人血糖高,那個人血壓高,如果所有的人都吃同樣的飯菜,有的人血糖是越吃越高,有的人身體會越來越差。所以,快餐公司可以根據每一位老人的身體狀況,配製出適合每一位老人吃的不同的健康飯菜。
搞養老事業,目的只有一個,就是延長老年人的健康生命,服務對象就是老年人和行動不便的人群。無限地擴大養老的概念,所以,養老是一個需要用心去做的事業,而不應該把它當成一個高利潤的產業。這方面,台灣就做得特別好。硬件不一定比得上其他國家,但經常者有善心,有良心。
但生意歸生意,只會有紅海和藍海,夕陽和朝陽之分?
相比較日本人,我們香港人是善於找概念,找市場,把蛋糕做大,把它做成一種新產業。事實上也是如此,不做成產業,投資者沒有積極性。但是關鍵的一點,是不要把康養產業當作搖錢樹,而是要把它當作愛心事業來做。我們位於千代田及東中野的養老產業,收地已經完成95%,預計可建宿位有120個,預計今年可以進行土建及地基工程,合作方正是一間提供快餐的機構,經營20多年。
各位同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香港四大地產發展商,全部都冇在日本的房地產有投資?只有一個李澤楷在二世古興建Park Hyatt?為什麼台灣人進行海外物業投資的時候,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日本?
各位同學想一個問題,為什麼香港四大地產發展商,全部都冇在日本的房地產有投資?只有一個李澤楷在二世古興建Park Hyatt?為什麼台灣人進行海外物業投資的時候,第一個目的地就是日本?
不缺硬件,不缺軟件,缺的是良心!歡迎日本有業務的建築公司,機構及個人投資者,參觀考察。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