窮一生,其實做一兩個deal就夠(十二)
Uber上市賺得最甘的是Benchmark
Capital:早在2011年,Benchmark當年投的900萬美金,再加上後續又跟投的一些Series A,共拿到1.5億股Uber股份,現在已經變成了70億美金。回報率足足有600餘倍,
帶領Benchmark的舵手是Matt Cohler,這位現年僅42歲的風險投資家2015年己經是Forbes 40 Under 40。Matt經手的科技企業,往往都能成為明星級公司。
當年,他就是Facebook第7號員工,他的人生夢想是做一名色士風演奏家。
Matt出生於一個創業商人之家。他身為移民的外祖父發明瞭圓珠筆筆尖,但一分錢也沒賺到,因為他賣掉了專利,去世時身無分文。他還與某國有一些淵源,他在Yale讀書時修讀過中國歷史。在獲得音樂理論、電腦科學和金融榮譽學士學位之後,他去了McKinsey位於北京分公司,職位是管理顧問。這可以說是他步入矽谷成功之旅的起始點。
2002年,也就是從Yale畢業兩年後,Matt遇到了或許是他一生中最重要的人之一:時任PayPal執行副總裁的Reid Hoffman,肥仔Reid是一位知名的矽谷風險投資人。他在創業及投資方面擁有豐富的經驗。老占老博關於他的Blog有N篇。肥仔Reid在1997年參與創建的第一個公司就是一家約會配對社交平臺SocialNet.com。這一概念遠遠領先於時代,直到七、八年後,社交網路才逐漸變成一種行業趨勢。
兩人一見如故。順理成章地,Matt很快成了肥仔Reid的馬前卒,幫助後者在那一年啟動了新的創業公司LinkedIn。伴隨著公司發展壯大,他擔任過VP, MD職位,是肥仔最得力的助手。
在LinkedIn的那些日子裡,Matt學會了所有與投資社交媒體公司有關的事,真正具有了VC的思維。又過了兩年,也就是2004年夏天,Matt新認識了一位廢青企業家,他的名字叫Mark Zuckerberg。第二年,他就加入了Mark的公司,是第七位全職員工,也是公司第一位空降的高管。
他最初的職責就是幫助公司獲得投資資金,是產品管理部門VP,也是Mark的特別顧問,即使他離職以後,也依然保留著Advisor的名頭。
到了2008年,Matt終於開始正式走上職業風險投資家的道路。他離開Facebook,成為Benchmark最年輕的普通合夥人。
當時,《時代》雜誌在Matt Cohler離職時無不痛惜地寫道:對於Facebook而言,失去Matt肯定是一記真正的打擊。文章還引述一位知情人士的話評價稱:他是Facebook的靈魂。
Benchmark公司有一個獨特之處:它的所有合夥人都平等地享有財富。由於所有合夥人都是平等的,所以他們投資的創業公司的成功屬於每一個人。
這一點與其他典型矽谷風險投資公司的薪酬體系背道而馳。一般來說,風投這一行普遍都是根據合夥人達成的交易來不均等地分配報酬。所有合夥人都是團隊作戰,而不是間接地互相合作。這也深深的影响了我們。
在Benchmark,Matt大放異彩,先後參與投資了多家後來成名的科技企業,包括Tinder、Quora、Instagram、Snapchat等。反過來,這些企業也給了他看待問題的全新視角。比如Snapchat,它在誕生之初幾乎註定了要失敗,媒體和大眾都把它看成是媾女工具,說它一定是用來發性愛短信的。
但他很快就發現了這個App的與眾不同之處:十幾歲的小姑娘們用它來分享自拍照。它以更加個性化的方式將人們聯繫起來。這是一種全新的交流方式。最重要的是,它讓你感覺到你和另一個人坐在一起,就好像你們真的在同一個空間裡。
時至今日,他仍是Instagram的董事會成員。
當然,Matt並不總是能慧眼識珠。當他加入Facebook後親自招聘的第一批員工之一陳士駿Steve Chen告訴他要離職,創辦一家名為YouTube的視頻分享網站的時候,他勸說這位年輕人不要這麼做:Matt對他說,Facebook將變成一家矽谷歷史上非常重要的公司,他犯了一個大錯。
2005年2月,陳仕駿與原PayPal同事共同創立了YouTube。2006年10月,YouTube被Google以16.5億美元收購。
他曾經說過這樣一句話:我的工作不是預測未來,而是首先要認清楚現在。如果我錯失了什麼,我只能自責,不能怪罪別人。
Matt曾對《New York Times》說:我很清楚,我是有史以來最幸運的人之一。
Matt和挪威裔律師妻子Pia Oien Cohler住在三藩市,兩人可謂是一對神仙眷侶。不但過著奢侈的生活,而且興趣愛好也很相似,據說都喜歡在閒暇時唱K、玩Chess Game遊戲。這對夫妻在2015年訂婚,第二年正式註冊結婚。也就是那一年,Matt登上了40歲以下富豪榜。
這位時代的幸運兒去年退居二線,不再註冊成為公司新一檔基金的合夥人。這是相當罕見的事情,按照Benchmark公司的傳統,合夥人通常會在50歲左右退出日常投資事務。
而他去年只有41歲。窮一生,其實做一兩個deal就夠? 他卻做了很多個。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