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35歲就不想要妳了
天道好輪迴,蒼天饒過誰,誰也別笑誰。自古美人如名將,不許人間見白頭。
35歲已經變成了一條分水嶺。辭退超齡員工是好多企業HR心照不宣的秘密。別說白頭,很多廢中才剛剛禿頭,這麼多70後80後,就已經在公司平均年齡上輸清光。
在香港,最好欺負的就是有房有車的中年男女,他們擁有的好像好多,需要守護的也多,他們被稱為這城的真假中產階級,談吐高雅,工作體面,沒有人會一言不合就辭職。他們是這個社會和家庭的中堅力量,上有老下有小,經不起一絲折騰。
《黃金時代》裡寫道,那一天我二十一歲,在我一生的黃金時代。我有好多奢望。我想愛,想吃,還想在一瞬間變成天上半明半暗的雲。後來我才知道,生活就是個緩慢受錘的過程,人一天天老下去,奢望也一天天消失,最後變得像挨了錘的牛一樣。可是我過二十一歲生日時沒有預見到這一點。我覺得自己會永遠生猛下去,什麼也錘不了我。
首先給你一錘的是,中年危機。
Linkedin有個數據,人生可能遇到的轉折點從23歲開始,27-30歲達到小高峰,31-35歲達到大高峰。
畢業工作十餘年,熬到中層,年齡在30-40之間。本來,這個年齡按生命科學定義應該是年輕力壯的青年。但是,在職場上,已是中年,職業年齡過半,再幹過十來年就得退休了。某些職業,如Programmer, Banking and
Finance、紀律部隊、運動員、酒店服務生、Model,35歲以上算是中年甚至中老年了。
職場中,存在一些隱性的35歲現象。剛畢業時覺得沒有經驗不好找工作,但當你30多歲有經驗時發現更難找工作。與大學畢業生不同,老闆與人力資源往往以職業成敗標準來衡量職場中年人。35歲被公司裁員,沒有積累行業資源,沒有Achievement,混成老油條,很難獲得雇主的信任。
2016年,亞馬遜員工平均31歲,Google員工均齡30歲,Facebook員工均齡28歲。平均年齡38歲的老牌公司IBM,媒體報導,2018年這家公司採用各種辦法裁減40歲以上的員工。
人到中層,一定的收入水準,財富、職位、榮譽的邊際傾向會下降,高管位置有限,遭遇晉升天花板;學習上,晉升激勵下降後,人的學習進取心也在衰退;家庭上,孩子教育、家庭事務越來越繁重,分身乏術,難以堅持;慾望上,到中產後,具有一定的生存保障,胆更小,創業的機會成本比較高,更願意在本企業中踎下來。
龐大、臃腫、低效的中層,對企業發展非常不利。一般而言,我想要戰略轉型成功,必然要換掉一批經理人,尤其是中層。所以,中層臃腫與中年油條一旦疊加,就容易成為裁員目標。
大家從小受的教育是一技傍身走天下,學個一技之長,一輩子不愁沒飯吃。多數人工作以後的技能無非就是PPT,Word,Excel。
拋開傳統行業,新興行業裡最勁的是互聯網,這些年行業大發展帶來的收入讓人有了幻覺,總以為是因為自己的能力,其實妳條友仍是做PPT,Word,Excel。
多數人根本沒辦法在一個企業做到老。職場兩條線,X軸是職務的天花板,Y軸是年齡的天花板。在多數企業,一旦碰到天花板,又不能展現超常的價值,離執包袱就不太遠了。
金融業去槓桿有多難受,遍地哀嚎。互聯網行業,按他們的工作基本都是天天OT。35歲的高齡,多少人能熬得住,家庭平衡不好怎麼辦呢?公司也說了,妳可以選擇離婚。
新老行業經歷了十年的快速發展增長空間越來越小,增長放緩了,高薪崗位肯定少了。每年又有大量畢業生,便宜的新鮮血液注入,可以替代又貴又不愛加班的高齡師奶員工。
HR這樣的對話是常態。
中層以下,35歲肯定不要,30歲以上最好也別要,除非帶資源,帶客户及可以估量的收益。
25歲+的女員工,一定問清楚結婚計劃,已婚的暗示她兩年內不能要孩子。
30歲以上的應聘者,看簡歷基本上能看出人性的選擇,跳槽喜歡從高往低走的,多半是圖個高薪舒服養老的,這種人不能要。
中層瞄準86年-91年,團隊主管最好是1987年、1988年的。
中層管理者年輕化,條件差不多,選年輕的。
以為妳做的是用腦,慳D啦,不用說一般的上班族,就連現在的演藝圈,都沒人用老戲骨了,除了大四喜。
這世上沒有東西是能一輩子穩定的。過去十年的穩定,在每十年的社會變革中都會被劇烈衝擊,居安思危往前走才是正道。這世界最大的不變就是變化。
時代如颶風,歲月靜好從來都不存在。要學會滾自己的的雪球,尋求投入小,邊際槓桿大的東西。
一個可行的建議是,不管是上班還是準備創業,都該用業餘時間培養自己的副業,利用自己的技能資源或者工作經驗,做一些可積累的事兒,越早積累越好,越早積累越容易出效果。既然中年危機是必然的,就要早點開始準備,不要把青春全部壓在職場上。
早點學會理財和投資,能幫妳提升被動收入。但要注意別臨時抱佛腳貿然投資理財,人們常說,妳不理財,財不理妳。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