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人,買樓太急了(二)




LSE倫敦政經學院「社會管理學院」的創始人Richard Titmuss談到社會政策,曾寫下這麼一段話:「如果欠缺對風與潮水的知識,對航行的目的又沒有一些方向感,僅僅把積水舀出船外,那麼人類與社會還可以浮在水面上的時間將不會太久了,不管在道德或是經濟上都一樣。」

一艘搭載理想,卻積滿廢水、名為「香港房屋政策」的破船行駛到現在的破島,船艙裡的水似乎已經水浸眼眉了。無論如何順風,這條破船已爛到入骨,生存在其中。孩子身陷囹圄,女性不得尊重,文明全面潰敗,甚至要提前預約死亡。




世代怒火燎原香江。就如同《Economist》一篇分析報導,香港動盪有部分原因源自高不可攀的樓價。《經濟學人》分析,這場沒有終點的逆權抗爭,是港人對自治權遭破壞,也因舉國利用香港地產洗黑錢後急遽擴大,分配不均,貧富差距在香港年輕人心中埋下不滿現狀的種子,成了「反送中運動」深沉的社會經濟結構因素。

我們的房地產市場,是個完全扭曲的市場,扭曲來自於供應方可以完全不怕賣不掉,因為持有的成本超低,寧願空置也不願意降價出售,年輕人不吃不喝30年才買得起一層樓,怵目驚心。扭曲也來自市場資訊不透明,一層又一層的香港政府黑幕,就像721, 831一樣。

房地產,涉及每個人,每個家庭,也涉及一個人的一生,從童年的記憶到晚年的回憶。也涉及到GDP和產業結構,涉及到社會的公平與安定。也許只有房地產三個字,能涵蓋並影響這麼多領域。

樓價升,很多人不開心;房價跌,同樣有很多人不開心。

現在的中年廢人在過去走了太多的捷徑,一直遠離年輕人,美國矽谷的很多創業者都是40歲左右,香港現在的40歲中年人在過去的15年裡,有著太多的誘惑,也走了太多的捷徑,人人都在炒股票、炒房地產、炒資源。

香港的財富分配早就結束了,廢中廢老將舊財富牢牢握在自己手心裡,掌握了所有財富管道,地產、金融、物流的收入都歸他們所有,連每年旅遊、餐飲的收入年輕人都不可能分一杯羹,沒有新財富分配給年輕人,這些年輕人長大了發現自己一無所有,也沒有任何空間獲取新財富,只有等著上面這撥人老死,難免就會激化社會矛盾。

大家都在鬧鳩9095後,我們和移動互聯網的年輕人在一起時,發現他們的世界本應就是這樣,世界就是他們的,窮L是應該的,由窮L到冇咁窮的窮L需要的就是革命精神。

這種精神是美國英國一直就具備的。全球年青人遇到的困境是一樣的,都是沒有人生希望,找不到新財富。

311大地震之後,日本人反思未來和目前活着的目的,最終體會到以自己的節奏和幸福就最好,因為所有人用同一次的節奏,期望,並不會比較幸福,每一個人都要有不可或缺的目標,並不是任何人都想改變地球,應該就是小確幸,享受好吃的食物,可以開懷大笑,十幾歲應該是身心愉快拍拖媾的時光,不應該為這破島去死。





英國《金融時報》說:全球經濟低迷即將來臨,世界金融危機已處在爆發邊緣。這一次70年大劫,全球經濟下行,也將會把我們熟悉的一代政治家、廢中老撚送下歷史舞臺。一個時代就要結束了。

全球科技已經很多年沒有突破了,如果科技再不發生革命性提升,上一波資訊科技發展帶來的財富增長即將結束,世界各國就只能在邊緣世界裡撕裂,像新加Bore、香港、韓國這樣在政治、地緣、產業剛好處於一個尷尬位置的國家或地區,第一波就會被狩獵了。

尼采說過,人最重要的事情,是克服內在的人性,變成你自己。人性是每個人共有的東西,克服這種共有,才能抵達私有。

年輕人接受最初的教育是一種信仰、良知、理想、道德、願力、乾淨、真實,是能讓我們內心深處真正動容的東西。它會組成了一個人精神上的抗體。有最低限度意義上的標準,有愛的能力,有能力形成人生觀進行批判性反思,有歸屬,有娛樂,能參與政治,言論自由,能控制外在環境。因為年輕人才是最大的財富。發展真正的目標不是經濟,而是人類的發展。

所以年輕人只能自救,只有自救,才還原草木山石,日月星辰,人美心善,那本來的面目。

所以我對未來10年充滿信心,覺得未來10年肯定屬於年輕人、創業者、目前玩TG的義士,在第四次工業革命完成前,世界的競爭會越來越殘酷,年輕人,買樓太急了,先拿好手中的武器,去衝擊那些不思進取的廢中廢老吧。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