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女兒後,才知道……
世界上什麼東西最完整?最喜歡的一個答案是,世界上沒有什麼東西比一顆碎掉的心更完整了。
郭佳怡的視頻,全球瘋傳,她媽媽林夏如,早幾年已經介紹過,金融圈唔識Shirley姐,妳都好打有限,有其母必有其女,郭佳怡從小立志當作家,從小看很多書,也自己寫寫劇本。高中畢業後,她決定不去媽咪的母校哈佛,而去耶魯,第一年念數學,第二年轉英文系,第三年又轉戲劇系,並去法國學了半年,暑期也去百老匯工作,深深愛上戲劇,成為耶魯唯一把自己作品搬上舞台的學生順利於耶魯大學戲劇系畢業;
二女兒郭佳欣小時有閱讀障礙,以繪畫專長,就讀於維珍尼亞大學一年級,主修建築、輔修心理,功課一直吃力,只想畫畫,寫電腦程式,15歲就用自己買的軟件,設計新房子。高中畢業她給媽咪一份18所大學的名單,全是建築系。本來選一所比較小的學校,付學費前,臨時改變主意,想去大一點的學校,自己做決定。媽咪覺得她想清楚了,就支持。
三女8歲時因車禍意外過世,成為家人最沉重的印記。
2010年12月20號,三個女兒跟著前夫和好朋友,搭飛機到北海道去滑雪,從札幌的千歲機場分租兩輛車,三女兒那時8歲,跟著奶媽坐第一輛,駕駛就是母親前夫的好朋友。當天已經晚上10點多,他們想要超車,對面來車沒有開燈,就當面撞上了。司機和小女兒當場就走了,應該沒有太辛苦。
大女、二女和爸爸的車在後面,目睹一切,因為滑雪地點比較偏僻,救護車兩個小時後才到,而且一來來了三輛救護車,前夫和兩個女兒還分別被帶到不同醫院。最可怕的是,林夏如當時不在現場。
失去小女兒成為全家的印記,也讓她和老大、老二的關係更緊密。
家庭中,離婚、有人去世,都會是一個挑戰,捱不過,一切都會破散。父如離婚時,三個女兒都去看了心理醫生,後來孩子也逼大人去。
小女兒走後,一家四個人有四個心理醫生,跟因材施教一樣,要了解才能引導走出悲傷,二女喜歡畫畫,就找藝術治療師。遺憾發生已經8年了,兩個女兒到今天都不肯去日本。
一家人,離婚,去世,故事才開始,各人才開始有自己的方向。
林夏如會說中英日西等五國語言,她在摩根3年,高盛11年,經歷過華爾街最風華的年代,每天都很開心,在高盛不是買賣股票或房地產,而是做私募基金和高風險投資。32歲成為全世界最年輕的合夥人,高盛給她10億美元,掌管整個亞洲。決定要不要投資前,先要做足研究。
37歲重回香港大學念博士。也曾擔任Harvard面試官,代表哈佛校友面試亞洲學生。她對於人生的看法還有對於年輕人的觀察是什麼?
她跟一般亞洲媽媽怪獸家長很不一樣,從不過問成績,而且不會反對小孩投入文學、戲劇或繪畫。
這套思維來自她父母。
父母認為,不管要做什麼,就要做到最好。做最好,一定要付出,但也要接受這世界不完全順妳的意,像美國人說「拿到什麼牌就打什麼牌」。現實就是會不斷的換工作、面對不同的角色。但做什麼就要像什麼。
唔係做來做乜?
她在高盛時必須從數百份申請履歷表中,迅速找人才;接觸到很多某國、香港、台灣的年輕人,她發現支那的學生跟她們上一代比較像,就是拚了命要成功。
她認識馬雲,很多學生就說,「我要當馬雲,告訴我如何做。」她開玩笑說,第一個妳就長得不像馬雲。意思是,你要做一個適合自己的事,而不是適合別人的事。很多學生說,爸媽要我當醫生,她就問,你認為自己適合嗎?適合就去做讓爸媽開心,若不適合逼不出來的。
認識自己很重要。
香港台灣的家長很怕孩子受傷,家長問很多問題,怕孩子不適應,覺得自己比孩子了解,希望幫孩子算得很清楚,指導孩子轉系等等。但除非孩子真的了解自己,父母不可能替他過她的人生,替她做選擇。
台灣的家長又更希望孩子穩定,做一些主流價值中肯定的事,追求主流價值的成功,例如考公務員等,但其實有些孩子很適合做生意。人除非做到自己想做的事,人不會快樂。
佢教女,絕對不是Tiger Mom,在佳怡眼中,媽媽從不因她學習較慢大鬧,反而用各種方式協助她。
她認為家長不需給太多學業壓力,那只是人的能力中很小的一環,不是考試、成績不重要,而是因為現在的考試方式測出孩子能力的可能性只有10%。書念得好,考得出來的不多,很多學生考不好,但談話時很有料。要學生寫學術報告,台灣大陸香港都一樣,寫作力很一般、很工整,但缺乏觀點和批判能力。
會念書很重要,但考試不一定,家長要確認孩子有沒有念到書,不是問他考幾分,而是跟他交談,了解他對世界是否有觀
去年郭佳怡在耶魯導了一齣舞台劇《雨的建築》,她寫的劇本就是在處理妹妹車禍過世後,母女三人如何面對的過程。有一句台詞,「人的記憶是假的,時間會洗掉一切。」
歷劫重生,經歷災難多了,人就學得會客觀了。從挫折中學到的東西,遠比成功學到的多,這是削骨療毒。
以死為始,很少人定期更新自己遺書,對人生走向反復考量,洞察清澈。
越在金字塔尖的人物,越被世界的嘈雜阻隔了她的真情實感。所有餘生要做的事,都和眼前正在做的事情無關。現實世界,妳專注的是創業、賺錢,是創造神話,是最大化。
如果不和一個更強大的東西碰撞,直擊人心,然後反彈回來,妳甚至不知道自己是誰。
許多人生,越往上走,人越謙卑。
我們有一套管理中層的做法,就是讓中層能「向上看兩級」和「向下看兩級」。這是職場的換位思考。「向上看兩級」就是當妳想問題時,把自己拉高到上級,以及上級的上級的位子來思考。
「自動」幫自己職位躍遷的好處,其實是把自己的眼光、胸襟、支配資源、責任擔當都統統加了槓桿,這樣一來,個人原本的能力也就能迅速迭代升級了。
如果不肯拋棄「工作是老細要我做的」這種不恰當的想法,就無法從人生的苦難𥚃解脫出來。當妳真正理解躍遷階層、職位、層次背後的意義和負重,妳才會真切感知到自己是誰,才會更瞭解生活的本質,工作的本質,人生的本質。
但同時伴隨的,便是之前價值體系的坍塌。誰都沒那麼好,誰都不那麼容易,親人會死會離,做到十大又如何?一樣身不由己,一日會死,會被自殺,會被他殺,一樣會被跳樓,鞭屍,凌遲,唾棄。
厚重的浮雲從眼前散去,自傲狂妄的開始謙卑,耿耿於懷開始放下。
她那姓唐那個so-called
uncle,人生最大的挫敗就是買貴左一支紅酒,選唔到特首,根本不再同一個層次,割不割蓆,根本冇所謂。
碎掉的是一輪輪的價值觀,而完整的是人性。用一顆滄桑的心來換更清澈剔透的人性,大概是眼界和閱歷還給這母女最美好的東西。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