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行報告 —— 為何在AI領域的競爭中,Google會落後於OpenAI


上個週末,前Google CEO Eric Schmidt 施密特在史丹福大學進行了一場關於如果更智能的重要講座,在不知道全程直播的情況下洩露了“AI行業的高級機密”,其中就包括了Nvidia接下來的重磅利好消息。

在他意識到這個講座已經被直播後,臉色突然變得很難看,要求Stanfard 下架視頻,美股一開市,我們馬上大手購入Nvidia。

但這份演講全文已經被我們保存下來,在網上瘋傳,我們今天就來深挖一下:

整場分享中爭議最大的話題就是施密特在討論Google與OpenAI競爭時,抨擊Google員工不夠拼命。

在生成式AI的浪潮中,Google 作為人工智能領域的開創者,完成了許多奠基性的工作,但在後續的發展上卻總是落後於OpenAI那麼幾步。

主持人在分享中向施密特詢問,為何在AI領域的競爭中,Google會落後於OpenAI。

施密特則直言不諱地說,谷歌員工們現在太享受工作與生活平衡,結果搞得公司失去了拼勁兒,輸在OpenAI手下。

到底他洩露了哪些AI前沿的發展趨勢,商業機密?這將如何影響到英偉達和AMD等晶片股今年的機遇和挑戰。本文將逐一為你分析解讀。

我們先來看施密特揭露的兩條真相:


真相一:AI產業鏈的高素質和技術壁壘

施密特曾幫助谷歌從一家搜索引擎小公司成長為全球科技行業的領導者,執掌Google長達十年之久(2001—2011),並在董事會任職至2019年。

施密特在史丹福大學的演講中一開場就直言不諱地探討了英偉達在人工智能領域的壟斷地位。

他向在場的學生拋出了一個尖銳的問題:為什麼英偉達的市值高達2萬億美元,而其他公司卻依然陷入困境?

他指出,無論是創業公司還是巨頭,甚至像OpenAI這樣的頂級公司,都必須依賴Nvidia的硬件資源,這種依賴市場讓整個AI產業鏈對英偉達苦不堪言。

施密特進一步解釋道,如果有無限資金,任何人都會選擇英偉達的B200晶片,因為它的性能更快。然而,即使AMD已經開發了ROCm ,完全可以替代CUDA,市場上卻無人使用。這表明,在英偉達的技術壟斷下,競爭對手即使有能力,也難以撼動其市場。

他認為,英偉達的成功在於其能夠快速適應並滿足AI發展的需求,這與其他公司相對緩慢的進展形成鮮明對比。

施密特舉了一個Nvidia和Intel的例子,他詢問在場的學生們,誰的計算設備中沒有使用英偉達的晶片。

結果發現,幾乎所有人的設備都在使用英偉達,並推測Nvidia在未來的很長一段時期依然會主導AI領域的發展。



這就是為什麼英偉達現在可以到2萬億到3萬億市值未來有可能更多。英特爾曾經確實是壟斷者。而現在是英偉達的壟斷。

他還預測,未來人工智能行業將進一步兩極分化。資金雄厚的科技聚會將投入巨資建設數據中心,而軟件公司可能會逐步從開源轉向閉源,以鞏固他們在市場中的壟斷地位。

幾乎粉碎了AI普及化和開源造福應用開發者的美好願景。

施密特坦言,開源就是不賺錢、開源就是奉獻。

開源雖然在科技歷史上曾帶來巨大貢獻,但在大模型領域,開源模式難以維持。

訓練成本太高,很多公司無力承擔。沒有幾個能像Meta那樣持續投資,即使是他投資的Mistral即將更新的第三個版本很可能是閉源的,因為訓練成本太貴了,他們需要收入。

在談到國家層面的人工智能競爭時,施密特指出,人工智能的未來發展正在進行中,需要大量的技術資本人才和政府的支持。

富者愈富、窮者恆窮。這是一場強國之間的遊戲。他特別提到,中國已經快速崛起,美國需要加大投入來保持主導地位,是美國政府禁止Nvidia晶片出口到中國,這樣的優勢讓美國領先了幾年。

要知道,施密特早就不是一個企業家,而是一個活躍在美國政界的掮客,而且是鼓吹中國科技威脅論,直接參與美國對中國科技行業制裁打壓策略,並且從中牟利的最典型人士。

此外,施密特對全球主要國家在AI領域的表現進行了點評。他認為,由於歐盟的監管限制,已經失去了科技創新的機會,法國雖然在努力,但德國實現有限,更是無力回天。

相比之下,他認為中國是美國的主要競爭對手,而印度則是一個尚未明確分析的重要國家。

從開源經濟的困境到全球人工智能發展的現狀,施密特的言論不僅戳中了行業的痛點,也暴露了他對中美科技競爭的真實看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