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必須死 ---- 養老困局與中產自救


其實早在十年前,研究漸進式延遲退休這個問題就被提出來了,從全球看,都不算新鮮。

日本銀髮族在職場上拼血條這種事也算家喻戶曉,但你一定不知道上限在哪裡。

日本麥當勞最年長的女店員今年91歲,最年長的男員工已經96了,堪稱全世界最強社畜。

對許多人來說,能活到這個歲數都很費勁,就更別說打工了。但在日本並不是稀罕事。

有一次家裡電路有問題,找了個電工上門維修,結果來了個93歲的老電工。嚇得他隨時盯著老人,一步也不敢離開,沒辦法,日本的的確確已經老到這個程度了。

事實上,日本官員為了緩解老化問題,幾乎每隔10-20年就會把退休歲數增加5年,先搞自願,再變成義務。日本的65歲退休始於2006年,全面義務化在2013年。比我們早了20來年。

作為全球老齡化最嚴重的國家之一,日本1.2億人口中,65歲以上的老人就有3900萬。

東京是世界上老人最多的城市,日本的養老院比保育園多,未來老世界最先在這裡展開。

養老是一門好生意?

近十年來,隨著日本的少子老齡化趨勢不可逆轉,日本很多老人的養老觀念也發生了很大變化。

韓國也碰到同樣的問題,韓國雖然官方設定是60歲退,但實際上,韓國老年人平均工作到70歲以上才會真正退休。60多歲老人就業率達58%,位居全球第一。

如果你覺得延遲退休這玩意兒屬於東亞文化,那你就大錯特錯了。不要看西方發達地區的工人動不動就鬧脾氣、罷工、搞遊行,這些地方其實在延遲退休這塊一直都沒慣著,美、英、德、澳、丹麥、希臘、加拿大,早就超過了65歲。

那我們呢?


仔細算算,我們進入高齡化社會已經
30年了,這還遠遠沒有到最嚴峻的時候,2030-2050年才是老化的高峰期,也就是708090出生的三代人妥妥的是老齡化主力軍。

延遲退休其實就是一種節流,為什麼這麼說?

人口老化和退休金空缺已經成為世界性難題,延遲退休算是一種無奈之舉,而對我們個人而言,則是不得不跨越的一道坎。

而這個坎基本上從中年危機就開始了。不用多久,我們可能撐不到65歲退休,大概率會在35歲之後就開始接受考驗,在5060歲期間被淘汰,直接失去現有職位,從而不得不加入靈活就業的大軍。

為什麼這麼說?

所有企業面臨著升級和降本兩條並行的出路,無論企業怎麼選擇,對於打工人來說都不是好事,都會加重中年危機。

是說在35歲以後,房貸車貸、子女上學、養老等開支一分沒少,但我們的失業幾率會越來越大。

特別是到了45歲以後,被新人取代的幾率是非常非常高的,被淘汰又拿不到退休的錢,這十五年左右的空窗期尤其的難熬。

如果這段期間再不幸遭遇意外、疾病等變故,不僅之前的所有努力都付之一炬,很有可能連累整個家庭都墜入貧困之海。

那麼身為個體,在時代的裹挾下延遲退休無法改變,中年失業潮也很難避免,我們真的無路可走了嗎?

也不是。

其實,從進入職場就開始進行養老資產配置,是已開發經濟體國民的普遍做法。這樣有一個好處就是,越早準備養老資金越富足,經過長線的投資積累,完全可以讓你過上體面有尊嚴的退休養老生活。

我們是可以藉鏡這種方式的,從現在開始著手準備,提前做好個人養老資產配置,去面對二三十年後的老化高峰,降低退休金不足的壓力。

我身邊的朋友就很聽勸,早早就做起了資產配置。私下我常勸他們不要覺得好日子是一成不變的,在收入高時就要提前為下半生做足準備,來確保未來生活品質不會打折扣。


作為個體無法改變時代的走向,卻可以透過資產配置優化人生路線,確保任何階段生活品質都不打折扣,這才是真正預防中年危機的最佳方式。

不要覺得不可能,即使你現在月收入不高,透過合理資產配置,也能實現提前退休,每月雷打不動領可觀的退休金,一直領到壽終正寢,期間不受任何失業,經濟波動的影響。

這種終身現金流和確定的收入,帶來的安全感是十足的。

意外失業後如何維持原有生活?

孩子教育費用怎麼提前儲蓄減輕壓力?

自己未來養老究竟需要多少成本?

家人生病怎麼做到不花一分錢?

最後再次提醒大家,人到中年,拼命賺錢的同時,也要抽空檢視自己的家庭資產,儘早填補漏洞,做足準備。

‍‍‍‍這不僅是遠見,更是對自己和家人最負責的體現!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