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必須死 ---- 通漲面前不是人人平等


什麼是通貨膨脹?

以前妳的三圍是36-24-36,波尖籮圓,現在變成了48-40-48,雖然妳所擁有數字比以前更大了,但妳的價值卻比以前低了,這就是通貨膨脹。

2008金融危機之後,不止某國四萬億大放水,歐美日也搞量化寬鬆,但大通漲也沒有發生,甚至連2%的通漲目標都很難實現。

通漲究竟怎麼回事,為什麼一直放水,難道世上再無通漲,通漲面前並不是人人平等。

沒有什麼是不能用印錢解決的,如果不能,那一定是印的太少了。2020年,可以說是全球放水年。但大家都知道,有一個更壞的消息,2021年全球新一輪大放水已經在路上。

現在全球經濟處於頹勢,各個國家為了刺激經濟,會採取「量化貨幣寬鬆」政策(Quantitative Easing,QE),中央銀行開始狂印鈔票注入市場,使得妳我手上的現金開始貶值,資產大縮水,連帶消費者物價指數(Consumer Price Index,CPI)年年飆升,薪資卻一直沒有跟著成長,換句話說,就是用薪水可以買到的東西愈來愈少,手裡雖然捧著鈔票,但是將會愈來愈窮。

美金狂升,比特幣狂升,各類資產狂升。

當今的經濟學家分兩類,一是研究過去的,一是預測未來的。一個是入世的,屬於市場的,投行的經濟分析員屬於此類,日日被逼發表報告。一個是出世的,是屬於學院派的,為發表文章而奮鬥,唔覺意仲攞番個諾貝爾獎添。

預測未來,可大可小,要的是靠功力。從數據、數學模型、行業及產品週期性中、官員口中、政策中看未來的。但實際的是,很多時,連官員自己也不知道。

自古以來,中外分析員有一共同缺陷,就是過度地關注短期的噪音,太重視某些行業及數字的微微變動。更多的預言,是要走出冷氣房,與販夫走卒、師奶主婦口中了解市場,這才是市場經濟的源頭。

1982年,John Naisbitt發表了《Megatrend》呢本書,嚴格來說,佢唔係咁經濟Oriented,但係此書狂銷全球,20年後的宏觀及微觀經濟,比佢一一講中。當年,Naisbitt在自己創辦的都市研究公司里,使用自創的內容分析方法研究美國社會。所謂「內容分析」方法,事實上就是收集各地報紙,每天對這些報紙的內容進行分類編排,建立索引和分析比較。

Naisbitt始終認為,重大的社會變化都是從地方開始,自下而上的,因而通過對城市、鄉村變化的研究和分析,能夠判斷出將來的一些發展趨勢。此書當年在全球暢銷1500萬冊,藍本正是這些定期作出的研究報告。

歐洲疫情二次爆發,為了穩定金融市場,歐美再次巨量放水。歐央行再放水,5000億歐元加碼。美國9000億美元的經濟刺激計劃也正式簽署實施。

然而這還不夠。

根據Morgan Stanley的預測,未來2年,全球四大行(美聯儲、歐央行、日本央行和英格蘭銀行),將24小時不停轉印鈔,規模高達5萬億美元。5萬億美元換成港幣就要40萬億,而過去幾十年間,這4家央行放水的總規模也才25萬億美元,簡直是滔滔江水,大江大海2021。

多數香港年輕人並沒有準備好如何應對滔滔江水及通貨膨漲。雖然貨幣一直在超發,但通漲好像已經變成一個陌生的事情。如果要追溯惡性通脹,那已經是上個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價格闖關時候,這一代的90後,00後更沒有切身體會了。

搵萬幾蚊當自己搵十萬,AE仔Sale屎妹,扮KOL扮名媛,iPhone要最新型號,天天要打卡,借錢緊要還,錢俾晒中介。


經濟的全球化帶來了貧富的加速分化,在通貨膨漲這個問題上面也分化出「結構性通漲」。

一邊是日常物價受到抑制,因為經濟全球化之後加速了資源整合配置,低成本的優勢給工業的產出供給提供保障。工業品不怎麼上漲,甚至還有點跌。

疫情帶來的這一輪史無前例的大放水,會改變通脹的態勢嗎?物價上漲的壓力,已經通過對經濟週期非常敏感的資產呈現出來了,比如大宗商品,資產價格的上升。因為全球市場對初級產品以及資產的需求上升,而這類產品的特點就是供給彈性有限,也就是說,超發的貨幣流向了金融市場、房地產市場,資產價格一直升,而CPI表現很穩,看起來並沒有通漲問題。

最後導致窮L的住屋成本提高了,香港的偽中差也沒有好到哪去,靠炒樓致富的年代已經過去了。

富人的資產快速升值,去到英國美加澳紐都一樣。

這輪全球大放水的財富效應已經顯現。比如,美聯儲報告顯示,美國家庭淨資產增加7.6萬億美元,升為6.8%,達119萬億美元。美國家庭淨資產超越疫情前巔峰水平,主要就是得益於股市和樓市反彈。英國天天有50,000宗疫情,但是樓市天天升,月月升,數據說明一切,典來典去,對唔住,下個星期我又加價。


窮L被動通漲了,只是多數人沒有察覺而已。窮人怕生活通脹,富人怕資產通縮,這是全球當下正在經歷的變局,即使全球不確定性加大,現在也不是空軍的好時機。

抵抗通脹,變成一件越來越困難的事情,但困難並不等於無解。如果在疫情之後不積極投資,不爭取獲利,和身邊中產,同輩,窮人的差距就會越拉越大。

每個月固定領死薪水的上班族,心中都有一個疑問:「現在景氣這麼差,老闆不賺錢,我也沒錢賺,物價又那麼高,薪水都不夠用,不負債就偷笑了,怎麼可能擠出第一桶金?」

當妳這麼質疑的時候,翻翻報紙、看看商業雜誌,就會發現,事實上,和妳條件相當,卻成功賺到第一桶金的也是大有人在,但是為什麼那個人不是妳?

因為妳一直嚷嚷著不可能,同時卻不去檢討自己的收支和資產分配狀況,不改變消費習慣,不肯花精力做功課學習投資,還是讓每個月的薪水四處流散,當然一輩子都不可能擁有第一桶金。

猶太人相當重視理財的概念,猶太父母在孩子很小的時候,就透過各種方式來教育他們要謹慎使用自己的資源;例如,每個孩子都會有一個自己專屬的糖罐子,每個禮拜一,父母會發給他們固定、每個人都相同的糖,做為一個禮拜的用量,要怎麼分配使用,由孩子自己決定,如果一下子就吃完了,那別人在喝著加了糖的咖啡時,你就只能喝苦咖啡,別人有甜食當零嘴時,你就只能舔手指乾瞪眼,不然就要向父母或其他兄弟姊妹提出協議,用自己的勞力或任何東西去換取更多的糖。

猶太人常說:「賺錢不難,用錢不易。」意思是說,每一筆花費都要仔細衡量,如果花出去的一塊錢,不能幫你賺進兩塊錢,那你就不該花這筆錢,這就是為什麼他們總是能把小錢變成大錢的原因。對於金錢的使用,要積極的規畫,徹底執行,才有可能迎接第一桶金,然後生出第二桶金,甚至變成不斷有金錢冒出匯集的聚寶盆。

擁有保值商品,才能對抗通貨膨脹。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