細行報告 —— 行屍走肉的英特爾

分析師Doug OLaughlin認為,英特爾錯失了行動平台和DCAI這兩個平台,目前已是“行屍走肉”,而AMD收購ZT Systems是必要且明智的,能夠使AMD在AI時代的競爭中不至於落後。

8月25日週日,分析師Doug OLaughlin在Fabricated Knowledge上發布文章,分析了英特爾和AMD目前面臨的處境。

他認為,英特爾錯失了行動平台和DCAI這兩個平台,目前已是行屍走肉,而AMD收購ZT Systems是必要且明智的,能夠使AMD在AI時代的競爭中不至於落後。

美國加州時間8月1日,英特爾發布了相當不好的Q2獲利數據,並宣布了一項 100 億美元的成本削減計畫和暫停派息通知。

Q2實際數據

營收:英特爾為 128.3 億美元,而 FactSet 為 129.2 億美元;

每股盈餘:英特爾為 0.02 美元(不含稅),而 FactSet 為 0.10 美元;

Q3預計數據

營收:英特爾為 125-135 億美元,而 FactSet 為 144.3 億美元;

每股盈餘:英特爾為 0.03 美元(不含稅),而 FactSet 為 0.31 美元。

作為成本削減計畫的一部分,英特爾又一次裁了大約15%的員工,並完全暫停了派放股息,削減了資本支出。

英特爾每年有近 500 億美元的銷售收入,卻並沒有實現太多營業利潤。 Doug OLaughlin表示,實際上x86 CPU已經不再重要,來自客戶端和資料中心的 ARM CPU正在崛起,英特爾的競爭優勢幾乎不復存在。



幾十年來,英特爾的收入一直在成長,但目前,它的收入狀況卻倒退回了2010年代中期,當時英特爾還擁有巨大的競爭優勢。

更糟的是,英特爾如今的成本顯著增加,營運費用(如員工成本和研發費用)也更高。作為一家大型企業,英特爾必須進行大規模裁員,並以比現在更加精簡的方式運作。


英特爾痛苦但正確的做法是削減開支,直到業務變得合理。英特爾從每年約100億美元的成本成長到約150億美元花了將近十年時間,但現在的收入卻急劇下滑,英特爾必須迅速做出反應。然而,在追求18A的激進目標時,英特爾很難做到這一點。

英特爾邁向未來的激進措施將以公司更低的利潤率和更弱的競爭優勢為代價。而更糟的是,沒有一個業務能夠在競爭對手成長時持續成長,這就是市場佔有率的流失。我們可以將英特爾與AMD的業務部門表現進行比較。

AMD在資料中心業務中蓬勃發展,甚至在客戶端市場也實現了連續成長。英特爾在資料中心與人工智慧(DCAI)業務方面正在失去市場份額,完全錯失了這個平台。長期來看,AMD向AI公司銷售的GPU可能會比CPU更多。

英特爾唯一的希望是專注於製造領域,在這方面它還具有相對優勢。


除了DCAI 英特爾還在從前錯過了行動平台

Doug OLaughlin認為,英特爾錯失了兩個平台,第一個是行動平台。英特爾本原本有機會可以和蘋果一同在行動平台的浪潮中取得成功。

失敗的原因有很多,但最大的原因是:x86架構。英特爾沒有專注於未來,而是集中在它的「搖錢樹」——x86架構上。英特爾從未在x86以外的領域投入太多精力,這使得英特爾在PC時代取得了極大的成功,也在智慧型手機時代維持了現金流,但也最終導致它在AI時代的衰亡。

這幾乎是創新者困境的經典案例。英特爾一次又一次聚焦於x86,而世界卻逐漸超越了它。曾經的英特爾現在幾乎完全消亡了,它將隨著它所依賴的PC平台一起消亡。

在Doug OLaughlin看來,英特爾的股權故事實際上已經結束。股權的本質是增量現金流和收入,而在可見的未來,英特爾幾乎沒有希望。英特爾的製造、CPU以及其他資產將繼續存在,但慢慢失去了曾經的壟斷地位。

這個故事並不新鮮,英特爾正在走上一條漫長的道路,逐漸變成像IBM那樣的公司——從前引領潮流,如今逐漸被時代拋棄。

從歷史角度來看,IBM曾是最重要的美國公司之一,曾是與「美國偉大技術」緊密相關的名字。 1980年代,IBM佔了標普500指數的約6%。

IBM是第一個完全整合的科技公司,從硬體到軟體,再到運行在它無所不在的主機系統上的各種服務。然而,IBM錯過了一個重要的時代轉變——從以企業為主導的主機系統到個人電腦的變革。


到了1993年,這家曾經偉大的公司看起來已經像個老邁的巨人。 90年代初,運算平台從主機轉向PC,IBM完全被甩在了後面。其股價從1987年的高點跌了75%。

IBM的故事聽起來與英特爾今天的處境非常相似。英特爾是當初顛覆IBM主機系統範式的關鍵公司之一,也是PC時代的關鍵晶片製造商。 「Wintel聯盟」推動了PC銷售從每季不到2,000萬台成長到巔峰時期每季超過1.4億台。英特爾是當時的產業巨頭。

英特爾是 1990 年代成功的代表,就像今天的 Nvidia 或 Mag7 一樣。毫不奇怪,英特爾的市場主導地位在2013或2014年PC銷量達到頂峰的時達也到了最高點,而這也導致了2017-2018年智慧型手機銷量的巔峰。

然而,PC週期比智慧型手機週期要長得多,現實是,英特爾和x86完全錯過了智慧型手機的周期,但PC市場的延續性足以維持其生存。儘管錯過了智慧型手機浪潮,英特爾仍靠著其延續的主導地位勉強支撐了下來。

但現在的英特爾只是一家「行屍走肉」的公司,錯過了兩個平台意味著在如今ARM CPU主導的世界裡,英特爾已經無關緊要。

AMD收購ZT Systems 以免錯過下一個平台

英偉達正在以一種革命性的方式推進系統級擴展,這是 AI 訓練和推理的新步驟。不追求系統擴充就像在 PC 時代不引入圖形使用者介面(GUI)。機架級系統架構正在從“可有可無”變成“必須有”,成為未來AI架構的需求。


AMD別無選擇。在這一時代,AMD就像曾經的英特爾一樣,必須進行系統級擴展以保持相關性,使得AMD不被落在後面。這筆支出是昂貴的,但Doug OLaughlin認為ADM收購ZT Systems的成本是合理的。這是一項可能很快就會增值的收購,ADM可以以成本價出售製造業務,並計劃透過推動機架級解決方案來收回整個收購的費用。

ADM比英特爾的前瞻性強得多,而英特爾目前幾乎什麼都沒做。 ZT Systems是繼續進入AI 加速器系統級擴展時代的門票。


自從ARM出現以來,CPU是這些部分中最商品化的一部分,這正是AMD的強項。目前,博通位居第二,而AMD只是試圖保持在競爭者行列中。

Doug OLaughlin認為,ZT Systems使得AMD有很大的機會首次在與博通的競爭中佔據真正的優勢。博通只專注於根據客戶的規格進行設計,儘管他們可能意識到系統級整合的重要性,但大多數超大規模公司都會帶來他們的設計。 ZT Systems是一個真正的賭注,有可能讓這個競爭領域趨於平衡。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