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去,才能真正感受到妳的眼光是如何狹隘

16年前,我們從關注時尚產業,品牌,投資理財的雛形出發,隨着能量的累積,報道逐漸全面多元化,正式向世界出發。

今天,我們仍然關心金融世界,但也有更多的女性情懷及國際視野,因為過去數據分析顯示,這裏的讀者要女性居多,本人及團隊下筆的時候,從來沒有關注男人的感受,因為男人個個都自認為是股神,個個都是金融才俊,這裏報道的重心,從來不是以他們為主導。

16年前我們誕生在個相對比較穩定的社會,隨着今年重大的危機,是近代史上最燥動不安的一年,社會各種能量徹底解放,假新聞充斥撕裂,社交媒體散播仇恨,世代對立,不同顏色不同價值觀零容忍,外加美中霸權冷戰之下的選擇題,跟車太貼,即時死亡。

2024年的香港肯定已經步入衰退,今年很差,明年更差,整個社會流竄着一股燥動,我們需要一次凝聚。


以目前的定位,我們到底應該如何精準回應香港社會年輕人當下需要呢?我們希望不斷挖掘正能量的故事,種種投資心得,這些故事妳過去或許聽聞,但從不深入了解,也無法體會這些全球價值觀所伸延的正能量。

我們都明白,勿因為善少而不為,挑戰很大,但心念應在能力之上,先堅定信念,做好每件小事,最終信念會感染很多人,不可能的任務才會達成。

原來妳已對世界做出了自己所不知道的正面貢獻,認同和凝聚力,就是世代更新面對挑戰所必須。

巴菲特曾說:「一生能夠積累多少財富,其實不取決於妳能夠賺多少錢,而取決於妳如何投資理財。」

事實真的是這樣嗎?

職場上小心翼翼,生怕哪天被炒,因為工資是唯一的收入來源;只靠份糧,真的太讓人沒有安全感。工資月光,不敢生病,不敢搬屋,又不好意思開口和家裡要錢;結婚之後,兩個人的人工加起來,供完樓就所剩無幾,連仔都不敢生;每一個收入來源單一的人,都有可能面臨生活的種種困境,一根稻草就能把妳壓彎。可是不靠工作,又能靠什麼賺錢呢?

會投資理財的人,早就懂得如何錢生錢,讓自己和家人過上更好的生活。但銀行利率低,比特幣這種數字貨幣嫌妳太老,唔啱玩,一不小心就輸身家。對於沒資源、沒人脈、錢不多的普通人來說,什麼才是最好的投資方式呢?

吳曉波是某國稿酬最高的作家之一,從1996年開始,吳曉波寫他的第一本書,他說:我給自己下了一個命令,從今年開始,我要每年寫一本書,每年買一套房。這個計畫,堅持了很多年。就這樣,吳曉波以非常驚人的毅力和魄力,每年寫一本書,拿來的稿費,每年買一層樓。當然,那個時候房地產還未開始騰飛,買樓並不是很難的事情。1999年的時候,他還買下了千島湖上的一座小島,租賃期50年,當初花了50萬元,現在這座小島的估值已達數千萬元。


如今為什麼要講吳曉波的故事,因為他具有典型性:在有限的時間(20年),把有限的精力和財富,持續而反覆地投入到某一領域(房地產),長期堅持(20年),最終財富的雪球越滾越大,實現財務自由。

這是經濟學中典型的複息思維。愛因斯坦書說:複息是世界的第八大奇跡。

不想探討如何進行房產投資,太Hard Sell,但想講講複息思維,那什麼是複息思維呢?吳曉波是普通人利用複息思維,實現財務自由的典型。

在財富積累領域理解複利思維,最好的例子是巴菲特。大家都知道巴菲特曾經是世界首富,即使是現在,依然是全球富豪榜前三位的人物。

但是很少有人知道,巴菲特一生中99%的財富,都是他50歲之後獲得的。也就是說,50歲之前,他也許就和妳們一樣,是一個普通的中產階級,50之後,進入財富爆炸期。關於財富積累,巴菲特在其2006年《致股東信》中,舉了一個例子:

1900日到199912 31日,Dow Jones指數從65.73 點升到了11497.12 點,足足增長了176倍,是不是非常可觀?那它的年複合增長是多少?答案是並不讓人欽佩,才僅僅只是5.3%  



這個增長率意味著,妳有一萬塊錢,每年才新增530塊錢。不用巴菲特,每個普通人都能做到這個增長,但這個世界只有一個巴菲特,因為只有他能持續數十年地堅持。

有什麼財富秘訣嗎?沒有,就是很簡單的複利思維的運用,簡單的事情重複做,重複的事情認真做,如此而已。既然按照複利思維的效應,賺錢很容易,為什麼還有很多人賺不到錢?

這裡有個很大的誤解:很多人認為複利的核心在於回報率,但其實複利真正的核心在於時間。即使年5%的回報率,10年、20年年後,也是一個不可思議的數字。問題是:有多少人,能持續做到20年每年5%的回報率。不是能力上能否做到,而是沒有這個耐心。要麼覺得回報率太低,不屑去做;要麼覺得回報率太低,忍不住蠢蠢欲動的瘋狂舉動。

這就是富人和窮人最根本的區別。

下一個十年就要來了,那新的十大趨勢又是什麼呢?(未完)

www.shojinjapan.com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