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資 ---- 日本人想法為什麼與華人不一樣

歐美人看華人與日本人,就像我們看英國人和法國人,是很難分清誰是誰?

原因在哪?因為長得一模一樣。

但是,為什麼華人與日本人之間,卻能夠分得清你我呢?

因為舉止打扮、思維方式,還是有一些不一樣。

所謂一方水土養一方人。

我們常常用同文同宗來形容兩國的文化淵源,但是,到後來發現,雖然日本人依然在使用部分漢字,但是其文化與思維模式,截然相反,這讓人產生一個強烈的疑惑:日本人為什麼和華人不一樣?

日本歷史上三次的改革開放,是極為重要的契機。

日本歷史上第一次的改革開放,是在中國的隋唐時期。那時,日本還是一個缺少文明的時代,國家雛形剛剛出現,沒有文字、沒有制度,甚至沒有都城。

怎麼辦?

當時的日本從“渡來人”(從中國和朝鮮半島前往日本的渡海人)身上,得知大海的彼岸有一個強盛的國家。於是,在公元600年(隋開皇二十年),日本推古天皇第一次向中國派出了一個使團,史稱“遣隋使”。

隨後的18年間,日本共向隋朝派遣了5批使團,從中國學來了文字、社會制度、法律制度、官階制度、城市建設方法和佛教等,使得日本迅速進入文明社會。在聖德太子時代,日本參考隋朝的國家制度,制定了歷史上第一部憲法,稱《十七條憲法》。

唐朝建立後,日本又先後派遣了16批“遣唐使”前往中國,開始將中國的文化、建築技術、佛教文化等較為完整地搬運到日本。

公元710年(唐朝景雲元年),日本模仿唐朝都城長安,在奈良建造了歷史上第一座都城“平城京”,開始確立了“大和國”的國家制度。

到公元794年(唐德宗貞元九年),日本將都城從奈良搬遷到京都,稱“平安京”,別稱“洛陽”。京都的都城規劃,是按照“一都兩城”的模式建造,以中央大道“朱雀大道”為界,左側區域是模仿長安城建造(左京),右側區域是模仿洛陽城建造(右京),因為唐朝時,中國有西京(長安)與東京(洛陽)兩個都城,日本全部把它們搬來了。

此後1074年間,京都一直作為日本的首都,直到明治時代開啓,公元1868年東京奠都為止。

所以,京都被稱為“千年古都”,因為這一個都城的文化史蹟和建築、城市規劃與容貌,在一千多年間沒有遭到破壞,大唐文化在這裡得到了很好的沈澱與保存。這也是我們到京都,漫步在老街,會有一種似曾相識的溫馨感的主要原因。

但是,公元1279年的崖山海戰失敗後,南宋滅亡。隨後元軍又攻打日本,元軍雖遭慘敗,但是日本從此斷絕與中國的交往。

日本為何斷絕與中國的交往?

因為在他們的心目中,他們近千年追捧至極的“大漢中國”,已經沒了,他們不願意與來自草原的“胡人”為友。

這一斷,就斷到晚清,斷了前後600餘年。

進入明治時代,當日本重新打開國門,再看他們心目中的“大唐”時,晚清的中國已經極其衰落,且備受列強蹂躪。同時他們發現,歐洲欣欣向榮,已經開啓工業國家的時代。

於是,日本掀起了歷史上第二次改革開放,實施明治維新運動,全面向西方學習。歐洲的政治制度(議會制度)、軍事制度、教育制度、文化制度等紛紛引進日本,以火車、紡織、機械製造、電力為核心的先進工業也搬入日本。咖啡、葡萄酒、牛排、威士忌、燕尾服、連衣裙、手絹等西方的生活品也成為日本上流社會的一部分。

在短短的30餘年的時間里,日本這一個以漁業和農業為主的貧弱島國,一躍成為近代工業國家,同時成為亞洲最強的國家。

明治時代,日本興起了交際舞。

這一時期,日本開始接受西方文化,尤其是像神戶、橫濱、東京等一些港口城市,社會與城市建設的“西方化”傾向十分明顯。

在國力強盛的背景下,日本野心勃發,先後發動了對中國的“甲午戰爭”和此後的侵華戰爭,對朝鮮半島和台灣地區的殖民統治,對東南亞國家的侵略戰爭,對美國的太平洋戰爭。最終在1945年8月,日本不得不宣告戰敗投降。

在美軍的佔領下,日本開始情願與不情願地接受美國的制度與文化,其中包括國民直接投票選舉的眾議院與參議院的國會制度,金融制度與契約文化,電視機、電冰箱等現代工業產品,女性解放運動與嬉皮士文化,還有餐飲文化。

其中最為根本的,還是美國人為日本制定了一部和平憲法。

經過戰後30餘年的努力,日本在上世紀80年代,從一個戰敗國一躍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

對於普通的日本人來說,因為引進了美國的牛奶與麵包的早餐文化,在過去半個世紀中,日本人的平均身高長了20余釐米,告別了“小日本“的時代。


所以,三次的改革開放,使得日本在不同的階段,從世界最為強盛的國家身上學到了最先進的制度、文化與技術,使得這一個島國變成了既有本土文化,又有中華思想,同時融入了歐美制度與思維模式,成為一個“半土半洋,東西兼容”的“歐亞國家”。

這種文化的多樣性,也讓日本產生了許多稀奇古怪的習俗,譬如前後兩次的“白色戀人節”是日本的獨創,中秋節和盂蘭盆節保留了中國的傳統,但是過年卻過的是西方的元旦新年。

又譬如,孩子生下來,滿月時要抱到神社里去求神靈保佑。結婚時,卻大多去基督教堂或有十字架的結婚禮堂去舉行婚禮。死後則一定要去寺院討一個“戒名”,皈依佛門。

日本人對於組織的堅定忠誠,和對於文化的融匯變通,看上去十分矛盾,但是卻也構成了日本社會的豐富多彩,形成了日本文化獨有的特徵,這便是日本人為什麼與華人不一樣的主要原因。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