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投行 —— 華爾街精品投行誕生史



在市場持續唱衰的當下,精品投行2024年表現得卻相當不錯,尤其是Evercore和Moelis的收入增長,用驚人來形容一點都不誇張。

按照市場情報公司Dealogic的數據,根據2024年上半年的交易量(即它們所咨詢的投資銀行活動總量)對10家規模最大、薪酬最高的精品投行進行了排序:

  • Evercore
  • Centerview Partners
  • PJT Partners
  • Qatalyst Partners
  • 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
  • Lazard
  • Moelis & Co.
  • Houlihan Lokey
  • Guggenheim Partners LLC
  • Rothschild & Co.

精品投行的2024太精彩了

Evercore第二季度收入6.892億美元,比2023年Q2增長38%;淨收入7380萬美元,比2023年第二季度增長98%!

Evercore今年上半年為價值2030億美元的交易提供咨詢,甚至超過了摩根大通、美銀和花旗,相較去年上半年同比增長了約18%。



截至2024年6月的季度,Moelis收入為2.65億美元,相比之下,去年同期收入為1.80億美元,同比增長47.1%。

Moelis雖然交易量僅為2023年上半年的一半,但2024年其收入仍比去年同期增長了31%。

Lazard金融咨詢業務第二季度收入增長17%至4.11億美元,而其上半年調整後淨收入增長38%,達到了創紀錄的8.55億美元。

Lazard上半年為價值400億美元的交易提供資源,人均薪酬也從30.1萬美元上漲至31.7萬美元。

Houlihan Lokey 7月底公佈了截至2026年6月30日的第一季度財務業績——收入為5.14億美元,收入較去年第一季度增長24%,其中企業財務收入增長45%。HL官網還曬出了第一季度的員工薪酬和福利費用為3.3億美元:


Houlihan Lokey在2024年上半年為價值230億美元的交易提供咨詢,高於2023年上半年的150億美元。

精品投行身世秘史

老朋友們應該都有瞭解過精品投行如今是什麼樣的,但很少有人知道精品投行的“創立秘史”,今天就挑幾個和大家說說。

出身不凡的Evercore

Evercore由Roger Altman、David Offensend和Austin Beutner於1995年創立。



David Offensend擁有普林斯頓大學學士學位和哈佛商學院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97年畢業後就為雷曼兄弟工作,共13年;1995年聯合創立了Evercore,2004年離開。

Austin Beutner擁有達特茅斯學院經濟學學士學位,1982年畢業後進入史密斯巴尼公司擔任金融分析師;29歲時成為黑石集團合伙人;他曾於2010年至2013年擔任洛杉磯第一副市長,並曾短暫參加過2013年洛杉磯市長選舉。


Altman本科畢業於喬治城大學,MBA畢業於芝大布斯商學院,1969年畢業後就進入雷曼兄弟,28歲成為雷曼歷史上最年輕的合伙人;1987年,Altman加入了黑石,擔任副董事長兼並購咨詢業務主管;1992年離開黑石從政,擔任克林頓政府的財政部副部長。

Altman人脈極廣,他的絕招就是招錄各種超級明星銀行家,比如美銀頂級運輸業銀行家George Ackert和Mark Friedman,這兩位此前為美銀創造了一個億美元的收入。

Altman最高明的一步棋就是挖來了貝萊德的Ralph Schlosstein出任Evercore的CEO,他是貝萊德的共同創始人之一,在進入Evercore不到一年的時間里,通過收購雷曼兄弟以前的資產管理業務,Ralph直接把Evercore管理的資產提高了三倍。

Evercore 2013年成立Private Capital Advisory(PCA),憑借近乎“血腥”的挖人,幾乎掏空了UBS整個PE二級市場骨幹,一夜之間成為這個細分領域的領頭羊。能吸引這麼多大佬,Evercore賺錢與撒錢的形象,基本就坐實了。

PWP:摩根士丹利帶大的孩子

Perella Weinberg Partners成立於2006年6月,由Joseph R. Perella、Peter A. Weinberg和Terry Meguid於紐約創立。

這三位創始人的共同之處在於,他們都有摩根士丹利的工作經歷。

Joseph R. Perella 1972年畢業於哈佛商學院後就進入第一波士頓銀行並成立了並購部門;1988年與Bruce Wasserstein合作,成立了自己的並購咨詢公司Wasserstein Perella & Co.;1992年加入摩根士丹利,先是擔任並購主管,後來擔任機構證券和投資銀行集團主席,2005年離職。


Joseph.R.Perella(左)和Peter Weinberg(右)

Peter Weinberg從克萊蒙特麥肯納學院畢業後就開始在摩根士丹利開始了職業生涯,擔任分析師;1983年在哈佛商學院獲得工商管理碩士學位後又繼續在摩根士丹利財務部工作;1988年Peter Weinberg加入高盛,並於1992年成為合伙人;2005年,在擔任高盛國際首席執行官七年後,決定創辦PWP。

Terry Meguid擁有蒙特利爾麥吉爾大學生理學理學學士學位和哥倫比亞大學工商管理碩士學位,1978-1980年和1982-2005年在摩根士丹利工作。


PJT Partners成立於2015年,算是這一批精品投行中年紀最小的一個,但PJT的實力能抗啊:

第一季度收入創紀錄,達3.2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65%;上半年收入同樣創紀錄,達6.9億美元,較去年同期增長26%。

PJT的重組部門全稱Restructuring & Special Situations,多年被評為IFR年度重組顧問,在多個年度完成的重組交易排名全球第一。

PJT Partners的這個“嫡長子”名號比前一位要來的更實在些,因為PJT Partners是全球最大資管公司Blackstone分拆其金融和戰略咨詢服務業務的一部分,由摩根士丹利任職30年的Paul J Taubman創立。

Taubman 1982年從沃頓商學院畢業後,加入了大摩紐約辦事處並購部門的分析師培訓計劃,然後又去斯坦福大學獲得了MBA學位。1985年,Taubman還短暫地在倫敦的LEK Consulting工作,但顯然他並不喜歡咨詢工作。

1986年,Taubman又回到了摩根士丹利,並在這工作了30年,為各種大型交易提供咨詢,包括SBC通訊公司收購AT&T;輝瑞680億美元收購惠氏;2008年10月,促成三菱日聯集團90億美元收購摩根士丹利21%股份的交易,被認為在金融危機中拯救了大摩。

2013年,Taubman在領導權之爭中離開了大摩創立了PJT。

當時的黑石同時經營著賣方(如IBD)業務和買方(資產管理)業務,因為次貸危機和業務之間的利益衝突,在2015年將賣方業務Strategy Advisory Business業務分出,與PJT合併,合併後的子公司開始以PJT Partners的名義進行交易。

短短兩年時間,在Paul J. Taubman的帶領下,精品投行PJT Partners就打敗了Citi、Deutsche Bank以及UBS三家BB擠上全球投行排名前二十榜單。

野蠻人Qatalyst Partners

Qatalyst Partners大家可能有點陌生,它是一家總部位於舊金山、專注於科技領域的精品投行。處理的交易包括:

微軟281億美元收購LinkedIn;Salesforce 292億美元收購Slack;Block 220億美元收購Afterpay……

Qatalyst頻繁出圈的點還在於薪酬高的嚇死人,經常有人看到Qatalyst分析師開阿斯頓馬丁和法拉利上班。



Qatalyst Partners由Frank Quattrone、Adrian Dollard和Jonathan Turner於2008年3月創立。

Frank Quattrone 1977年於沃頓商學院金融經濟專業畢業,畢業後就開始在摩根士丹利的技術投資銀行集團工作;隨後去史丹福商學院讀了MBA,畢業後繼續回到大摩擔任技術集團負責人。

那時候,Quattrone推動了亞馬遜、思科、Intuit等知名公司的上市。1995年網景IPO,原定發行價為14美元,但Quattrone說服所有人做出了把定價翻番的冒險舉動,上市當天,網景股票價格上竄了150%,這在當時的華爾街是有史以來最大的IPO漲幅,摩根士丹利一夜之間成了矽谷最受歡迎的投行,可以說大摩在Silicon Valley的江湖地位,主要歸功於Quattrone。



Frank Quattrone

1996年Quattrone進入Deutsche Bank,擔任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1998年又進入Credit Suisse擔任科技集團首席執行官直到2003年。

Adrian Dollard杜克大學本科畢業,1995年進入Attorney工作,2000-2006年在Credit Suiss擔任技術集團董事兼總法律顧問。

Jonathan Turner一等榮譽畢業於牛津大學哲學、政治與經濟學專業,1997年開始進入Credit Suiss擔任互聯網總監、全球主管,直至2006年。


Qatalyst在圈內口碑並不好,因為他們以“幫助創業公司超高溢價賣給行業巨頭”而聞名,讓賣方實現價格最大化顯然很難討得買方財務顧問歡心。甚至有一家華爾街投行散發了一封10頁的材料,詳細敘述了他們有戰勝Qatalyst的實力……

精品投行這麼好,留學生怎麼進?

Preplounge通過收集數據、採訪業內人士並分析最新局勢,帶來了2024年精品投行的薪資全面指南,供大家參考:

對比一下部分八大投行的薪資數據可以發現,精品投行的薪資是高於八大的。


精品投行更側重於對某一項特定業務的深度發展,公司規模“小而精”,業務範圍“少而精”,聚焦行業“窄而精”,所以非常適合想在某些領域深耕的同學。

此外,“小而精”的工作團隊也意味著員工彼此之間更加Close,即便是剛入職的新人也很容易接觸到高層領導和核心業務。

但就是這樣的精品投行,留學生想進並不簡單。


從上面的精品投行“發家史”不難看出,精品投行的崛起首要因素便是華爾街大投行的人才轉移。除了創始人多為華爾街大佬之外,精品投行的員工大多也具備頂級大投行的工作背景。所以如果你想進精品投行,實力是硬道理。

精品投行本身就招的人少,和八大投行相比,精品投行專注於某一專業領域意味著對技術專業要求更高,因此面試時,Technical佔比較大,非常考驗候選人的專業能力。

所以我們常說,如果你的簡歷上有一段精品投行的經歷,那麼證明你的Technical一定是過關的。面試官大概率只需要測試你和公司是否fit就好。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