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做投行 —— 煉獄之旅,踩著屍骨走向巔峰


聊起關於金融與商戰的劇集,許多人腦內浮現的第一類角色身分屬性必然是業界大佬。

從《Billions》到《Succession》,這些金融大鱷和頂級富豪的頂級廝殺,以瞬息萬變、全程高能的激戰幾乎每一集都深深地拉扯著觀眾的神經。

無論是敘事節奏、立體人設、或狗血抓馬的走向以及高密度大資訊量的對話,都是這類劇集的經典配置。

觀看這種全員狠角色,個個是人精的劇集,沒有強大的心理支撐和一定的知識儲備確實會看得焦慮。

即便這些經典劇集獲獎無數,但仍不可避免地出現高門檻,小受眾的「吸粉」局面。

如果你剛巧是這類題材的愛好者,有沒有想過在大佬們還是新手時會經歷怎樣的煉獄之旅,踩著多少同類的「屍骨」走向巔峰的呢?

HBO MAX的冷門佳作《投行風雲》,或許會帶給你答案。

2020年《Industry》正式開播,該劇的故事背景設定在全球頂尖的投行Pierpoint,這裡聚集了來自世界各地的傑出實習生。

在校園中,他們或許個個出類拔萃,但這裡無疑是個個都是菜雞一隻。如今他們共同的目標只有一個──在高壓環境下奮力爭取自己的立足之地。

該劇在首集就將觀眾帶入了一個緊張刺激、利益交織的金融世界。

Pierpoint不僅是金融服務的巔峰,更像是一場無硝煙的戰場。

故事中迎來了五位來自不同背景的年輕人,他們有的是精英學府的高材生,有的則是來自普通公立大學;他們共同的特點是都通過了嚴苛的選拔,拿到了進入這家夢寐以求的投行的機會。


也正是他們的背景和個性的巨大差異,形成了劇集豐富的人物群像和複雜的人際關係網。

Harper Stem,一個來自紐約州立大學賓漢姆頓分校的黑人女孩,她的智慧和堅韌讓她在競爭中脫穎而出。

在面試時,她巧妙地將自己的高智商寫在履歷上,用以反擊那些依靠私人家教打磨平庸才能的競爭對手。

她的直率和自信使她贏得了面試官的青睞,儘管她的畢業院校原本不在招募名單上,她的能力和自信使她被破格錄取。

Gus Sackey,一個自信滿滿的黑人青年,他在面試中以幽默和機智回應了面試官的問題,顯示出他超乎常人的應變能力。

白人青年Robert 的選擇專業的邏輯,則顯示了他實用主義的思考方式,這些都使他們在競爭激烈的金融界中佔有一席之地。

顯然,Harper, Gus, Robert 三人明顯都屬於隨機應變的面試型選手,相較之下另外兩位則遜色很多。

印裔小哥Harry在面試時表現出的緊張和局促不安使他注定成為被領導者,而白富美Yasmin更是因為笨拙的口才直接被面試官懟到自閉。

不過有的時候,相較弱勢的表現不一定就會被直接丟出門外。

畢竟在金融界的殘酷競爭中,公司不僅需要那些精明能幹的人才,也同樣需要那些聽話願意「打雜」的員工。

雖然在這場激烈的競爭中,最終能留下來的只有一半人員,但被淘汰的名單似乎處處充滿變數。

為了在這個高壓環境中站穩腳跟,每個人都使出了渾身解數。

為了「生存之戰」有人採取了最常見的新人招數——討好。

Yasmin,利用姣好的外表和乖巧的性格直接化身團隊小助手,負責為大家帶來咖啡和午餐,努力記住每個人的不同口味和需求,希望能盡快融入團隊。

但這樣的努力卻讓她成了同事眼中的Post it Note小姐,完全得不到半點尊重。

也有人因為出色的能力被委以重任,但犯了職場新人的大忌——越級表現。

Harper Stem 面試後的她直接被部門的高層領導招募。

顯然她備受這位大領導的青睞,直接頻繁交付任務,但無意中忽視了她的直屬上司,引得對方心生不滿,經常故意安排難纏的客戶或高風險的任務“穿小鞋”。

更糟的是,她還會在與客戶的交涉中陷入突如其來的同儕性騷擾。

三位男性的遭遇也頗具職場新人困境的代表性。

首先,Robert因為穿著廉價的西裝而被同事公開嘲笑,被扣以「夜店保安」的名號。

加斯則因為名校出身相對幸運,直接在團隊中被指派負責資料建模等技術性強的任務。

最慘的要數印裔的哈里,作為一個只是普通公立學校的畢業生,直接被同事們公然討論自己只是為了符合多樣性招聘的形式人選。

為了讓自己表現得更具備價值,哈利選擇主動捲了起來。

徹夜不眠的加班,為了趕工甚至服用提神類藥物,當他因身體不適強撐著來到洗手間試圖喘息片刻時,迎來的卻是直接猝死。

諷刺的是,哈利猝死的消息得到的並不是眾人的惋惜或共情,而只是短暫的片刻沉默。

很快地,為了生存,每個人都回到了自己的工作崗位上,進行日常的「廝殺」。

開局便拿下一血,在金融的大背景下充斥著精神暴力、權力鬥爭、性酒精與藥物,《Industry》顯然拿捏了HBO的受眾需求。

在Harry快速下線後,這才明確了劇中其實是四位主角。

而他們,似乎也是在對白人男性主導的社會體系的宣戰。

少數群體是否能在主流社會中獲勝?如何成長,翻身?這成為《Industry》最大的看點。

在2008年金融危機之後,金融世界的風雲變化成為編劇眼中的絕佳主題。

他們以此揭示了全球災難背後冷酷的現實,並逐步挖掘出隱藏在表象之下的邏輯和深層的陰謀。

《Industry》則以其獨特的視角和創新的敘事結構脫穎而出。

身為觀眾,即便我們並非身處精英群體或金融相關行業,也非常容易從他們的隱形鬥爭——這些看似沒有硝煙實則充滿著血腥和暴力的殘酷困境中產生共情。

《Industry》中的主要人物雖然不是傳統意義上的菁英,但他們都是菁英階層的潛在成員。

而劇中的固定角色,那些已經手拿著精英身份卡的人群,也隨著新人們劇情的發展,在不斷磨合中逐漸展露出複雜而真實的性格。

第二季的故事時間線設定在首季的一年後,角色和觀眾一樣跟隨現實步入了後疫情時代。

因為這場全球性的疫情衝擊,市場經濟也迎來了巨大的災難。

在家工作的各位回到office的第一次視訊會議,就得到了公司老闆的提示關鍵字。

「你們對公司的價值,取決於你們在外面的人脈,以及如何用人脈賺錢。」

如今的Yasmin,已經從一朵小白花進化成了自己曾經最討厭的人,開始對新來實習生的職場欺凌;Robert 仍選擇卑微求生,被上級無止盡地壓榨,被客戶無底線羞辱;

Harper 為了生存,早已學會了不擇手段,但在季末卻爆出了驚天的「學歷造假」醜聞直接被開除,令人猝不及防…

如今回歸的第三季則迎來了全新的故事線。

Lumi一家綠色科技能源公司,由Henry Muck爵士領導,而這個故事將觸及金融、媒體和政府的最高層。

這預示著第三季的情節不僅限於Pierpoint內部,也將涉及外部的重大事件。

我們毫不意外地看到本季延續了之前兩季的緊張氛圍,同時擴展到更廣泛的熱門話題。

第三季的編劇兼顧問製片人Joseph Charlton在接受採訪時表示:這部劇不會迴避承認現實世界的存在,尤其是那些新聞中出現的事件。第一季中提到了英國脫歐,第二季涉及新冠疫情,而在第三季中,也將加入當下的熱門議題。

而該劇回歸的第一集,便在IMDb拿下了8.9的高分,也可謂對「冷門佳作」名譽的捍衛。

TV-MA的分類讓這部影集可謂集集18禁,而對金融職場的逼真描繪,涉及職場霸凌、內卷、階級歧視、權利與性等敏感議題,則不僅揭示了殘酷的業內現實,也逐步探討了這場災難背後的邏輯和深層原因。

在職場中的道德與人性的邊界究竟在哪裡?

多元社會層面的介入,將劇中金融界最常見的「菁英敘事模式」將引向怎樣的未來?

如果你恰好是刺激抓馬敘事的受眾,且錯過了該劇,那麼現在正是補課的最佳時機。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