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 從黑金政治了解亞洲的家族企業
下面這文章刊出日期2010年2月,已經隨Yahoo Blog消失,Herbert Kwong同學幫我找回。
90年代初,我公司一直掛住呢張海報,係Al Pacino教父 Godfather 3嘅電影海報,教父一二三係All Time Favorites,海報上有一句嘢幾乎係座右銘:Real Power Can’t be Given, It must be Taken.
印尼司機阿乜問我:「占Sir,你知唔知我地印尼嘅首富是誰?」我話:「乜唔係林紹良咩?」「對對對,咁第二同第三呢?」「等我諗諗先」「咁你又知唔知馬來西亞嘅嘅首富是誰?」「乜唔係郭鶴年咩?」
「新加坡咁旺係靠我地印尼人落去洗黑錢……」俾佢拋書包拋到我飛起,我的起心肝呢個農曆年狂刨Forbes Asia, Fortune同埋重温翻呢本Asian Godfather,等我下次去窒翻佢。
呢本Asian Godfather係我2010年推薦之一,三日刨完,領悟甚多。
這本書可以說是我讀過的最好的,紀實類財經書籍之一。包含了亞洲地區 (含香港) Family Business啲惡行,佢地點樣掠奪上市公司小股東利益,如何透過家族控制之銀行抽水。
雖然我們早就知道馬泰印菲的腐敗和混亂,東南亞的Family Business大老闆都很避諱自己起家的歷史。
比如霍英東靠朝鮮戰爭時為大陸走私戰略物資,澳門賭王靠太平洋戰爭時的走私。李嘉誠靠的是岳父家的提攜,他的百佳排斥國際品牌如家樂福的競爭。老闆們依靠壟斷地位的核心現金流的生意,面對競爭,其實冇乜真本事。
當年牛奶公司下屬的Wellcome與大陸佬合資成立了深圳的惠康超市,國企老闆受和黃地產與零售結合的啟示。香港的管理層除了拿走了天價的薪酬,沒有什麼特別的本事,Walmart一進來,惠康馬上就結業了。
東南亞的Crony Capitalism更加黑暗,大馬前首相納吉布夫婦、印尼蘇哈圖家族及泰國的前總理他信夫婦是個大貪官。
但我們原來對這些國家的政治經濟情況並不很瞭解,有關亞洲的議題,除咗飲飲食食,其他都係仆直。
《亞洲教父》一書中,Joe Studwell講述了幾位東南亞大亨的故事。
屬於四、五十個掌控東南亞經濟的大亨階層。他認為這些大亨的故事貫穿了一個主題:東南亞經濟是政界和工商界權勢階層之間關係的產物。這種關係自殖民地時期培育和發展,在後殖民地時期得到延續。
其主要特點是政治精英賦予工商界精英在國內服務行業的壟斷特權,使他們不必提高科技能力、創立品牌、發展現代企業或提高生產力就能夠聚斂大量財富,而這些要素都是國民經濟持續發展不可或缺的……..
而該書讓我在這方面增加了很多知識,使我對這些國家中一系列眼花繚亂的政變/政權交替,有了比較清晰的理解。目前要對這些國家進行投資的話,我現在會非常謹慎。
但給我帶來最大啟發的,還是對新加坡及香港經濟模式和富豪的批評。
雖然人們把新加坡香港視為區內發展的模範,但實際上,這兩個城市成功的根本原因,在於他們被腐敗及低效率的國家/地區所包圍,而他們把自己定位為這些國家提供洗錢及走私服務的中心。
而新加坡香港這兩個地方,在政治經濟體制上雖然差別很大,但人均GDP卻沒有大的區別。顯示新加坡毀滅香港的根本優勢,還是在於地理位置和市場定位。
當讀到這些富豪們如何,愚弄大眾,瘋狂斂財時,一開始你可能會覺得憤怒,相對比而言,你會覺得細價股玩家,莊家等等真是太小兒科了,但接下來你會覺得困惑,在這些看上去是民主的社會裡,他們為什麼能一次次地得逞呢?
最後,你會思考,到底是怎樣的社會經濟政治環境,養育了這些富豪?
香港的富豪們,他們的利潤同樣都是來自於與壟斷相關的行業,除了超人外,沒有太多人建立過一家有全球競爭力的企業。
香港的對外貿易確實十分自由,但其公用事業、地產等各行各業卻被壟斷,內部經濟一點也不自由,不論是70後、80後、90後,衣食住行的價格都被財團控制,太孖沙也在各行各業阻礙其他財團加入有效競爭、並窒礙中小生及年輕創業者的發展空間。
在美國,你要創新,大家都非常的推崇,Tesla是去顛覆傳統汽油車,騰訊見過$600,不單是因為微信好用,而是它顛覆及挑戰了中國移動、聯通和中國電信三大運營商,讓它們失去壟斷市場,一年省下接近千億費用。
原來這幾家國字系,體積這麼大,都可以被顛覆了、可以被「反壟斷」。
未來互聯網必定會深刻的影響其他行業,包括金融、零售服務,所以我們要思考,不斷地想有什麼機會,給這些無錢、無權、無人脈的年青人、甚至中小企開啟一個新的創業機會,面對這樣的時代,只有兩種人能夠存活下來:
一種人想辦法集中自己所有資源,才能繼續保持江湖地位;
另一種人則必須隨時做好這個江湖地位被他人取代的準備。
失敗,不是因為你做出了錯誤的商業決策。今天,不管你做出多麼正確的商業政策,都有可能死掉。
因為你的對手存在於任何領域。
我們處在這樣的一個時代:一個創新的時代,草根創業的時代,全民創業的時代,全民PE/VC的時代,這確實很讓人興奮,這些都是香港缺少的元素。
我認為有三個關鍵字:第一個字叫做專業,你這一世大概只能幹一件事了,做專一產品。未來的企業會越來越專業,越來越小眾化。
第二件事是你必須要用資訊化、移動化的手段去造你的企業,第三件事就是要實現小微製造。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