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加坡憑什麼超越香港成為亞洲第一國際金融中心


在最新一期全球金融中心指數(GFCI)排行榜上,新加坡領先香港、位居世界第3,亞洲第1

還有資訊顯示,2023年,新加坡的資產管理規模已經超過香港1010億美元。

新加坡一個彈丸之地,只有區區730多平方公里,不到香港的70%,短短半個多世紀(建國才59年),新加坡就變成國際金融中心,憑什麼?

它做對了什麼?

新加坡的獵頭公司、招聘機構打起廣告,都說這裡是未來的全球金融中心。當然,它確實很強。

長期以來,新加坡的資管規模是不及香港的。2017年時,新加坡的資管規模是24380億美元,落後於香港的31060億美元。

2020年疫情發生後,亞洲資金大量流向新加坡。

2017年至2023年資產規模的複合年均成長率(CAGR),新加坡為9.0%,香港則不到新加坡的一半,只有4.3%

一個最肉眼可見的現象就是,新加坡的有錢人更多了。



2023年財富報告》等資料的相關資料顯示,2022年全球富豪人數下降了3.8%,而新加坡卻逆勢而上,淨值達3000萬美元或更高的有錢人增長了6.9%,從2022年的4206人增長到4498人。

百萬級別的富人,據統計,在2023年大約為24萬人,占總常住人口約4%。根據國際貨幣基金組織(IMF)的資料,2023年新加坡的人均GDP將近8.5萬美元,是全球最富裕的國家之一。

新加坡統計局(SingStat)指出,2023年前三個月的家庭總資產淨值(資產減去負債)為2.6萬億美元,比2022年同期增長8.2%,相當於2023年一個法國或者印度的GDP

既然已經是全球百萬富翁密度最高的國家之一,為了服務好這幫有錢人,新加坡的家庭辦公室數量也從2019年的約200個,增長到2023年的約1100個。

除了本地富豪較多外,新加坡正不斷吸引海外富豪入駐。這裡面就有不少中國富豪。

歐美那邊也差不太多,英國Dysson公司創始人James Dyson在新加坡安家置業,搞來了家族理財室;全球最大對沖基金橋水公司的創始人Ray Dalio同樣在新加坡設立家族辦公室。

Facebook的創始人之一Eduardo Saverin在公司上市之前放棄美國國籍,申請成為新加坡居民。

因為薩維林的主要收入來自於資本收益,而新加坡居民不需要繳納資本利得稅,最高的個人所得稅只有20%;當時美國的資本利得稅為20%,個人所得稅最高達到37%

當然,美國稅務局方面對此極度不開心。

這要怎麼建成國際金融中心呢?

新加坡有一個天然優勢,就是它扼守在麻六甲海峽,而早在200年前這條海峽就是連接東西方海陸交通的重要節點。

英式殖民地的管理方式在這裡延續多年,獨立前的自治政府在經濟上奉行維多利亞時代的絕對自由主義;獨立後也繼承了比較完整的行政制度和法律框架。新加坡站在東西方中間,牢牢抓住了這個樞紐的定位,把平衡術玩得爐火純青,開闢出獨特的新加坡模式。

幾十年貫徹下來,新加坡成為亞洲最安全、最廉政、最乾淨、最高效、最有契約精神的國家。

新加坡模式成了這個國家最寶貴的品牌資產,是打造營商環境的巨大招牌。

在外界看來,它就是自由的、清廉的、創新的、充滿活力和對商業友好的。

這些要素加在一起,激發了市場活力,吸引了大量國際投資,在建國先賢們的藍圖裡,這才是新加坡經濟騰飛的根本。當然,成功不是一蹴而就,是幾十年如一日步步為營的結果。

這就是教科書級別的發展案例。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是新加坡從轉口服務業經濟轉型到出口導向型工業經濟的時代。

以國有資本政府關聯公司(GLC)和跨國公司(MNC)作為經濟兩架馬車的架構在這個時候逐步成形。從上世紀60年代的基礎設施,到上世紀80年代的產業升級,GLC都充當了投資先驅,著名項目就包括80年代設立的晶圓製造廠,還有在90年代複製了新加坡經驗的中國蘇州工業園區。

現在世人熟知的新加坡石油公司(SPC)、新加坡化工集團(PCS),以及新加坡電信、新加坡航空、星展銀行、新加坡地鐵、新加坡港口、新加坡能源等等,都是所謂的國聯企業。

1974年,新加坡開發銀行等36家國聯企業的股權,被授權給了由財政部(投資司)組建成立的淡馬錫公司。

這家公司由政府組建卻以私人名義註冊,掌握新加坡半壁江山卻又不必每年公開信息,如今在全球資本市場神秘又兇猛得一塌糊塗。

政府給淡馬錫定的宗旨就是:通過有效的監督和商業性戰略投資來培育世界級公司,從而為新加坡的經濟發展做出貢獻。

1985-2010年:經濟轉型與現代服務業崛起

終於完成了原始積累的新加坡,開始推進經濟結構多元化,重點瞄向兩個領域,即高附加值產業和以銀行、金融業為代表的高附加值服務業。

新加坡自知是個彈丸小國,玩不出花樣,主動參加了幾乎所有能進去的經濟合作組織,這種開放給它帶來了極大的好處。

國際金融中心的定位就是在這個時候開始積蓄條件。

因為前幾十年打下的良好基礎,高度開放包容又佔據戰略“樞紐”地位的新加坡,借勢東亞經濟的崛起,似乎不用費太大的力氣,就邁入了金融國家的大門。

新加坡的人口具有多語言能力(如英語、華語、馬來語、泰米爾語等),又有豐富的金融專業人才,金融市場基礎設施相當完善,能支援高頻交易和複雜的金融產品交易。

新加坡金融管理局(MAS)制定了透明、明確和穩健的金融監管政策,確保金融市場的高效運作和風險控制,更不用說沒有外匯管制和外匯交易限制給投資客帶來的便利。

因為大量資本彙集,這讓全球化的投資產品不斷豐富。

根據2023年國際清算銀行(BIS)的資料,新加坡的日均外匯交易量約為8500億美元,是全球第三大外匯交易中心,占全球外匯市場交易量的超過7%,僅次於倫敦和紐約。

其他投資產品種類多且收益高,投資者不僅可以投資港股、美股和全球主流股票市場,還可以進行國際期貨期權交易或購買美國國債、進行金融借貸等融資杠杆操作。

全球前100大銀行都在新加坡設有辦事處或區域總部,資產管理公司、保險公司和其他金融機構也都紛紛如此。

另外,於是新加坡還成了全球第二大房地產投資信託基金(REITS)市場,被認為有高股息率、低波動性等特徵。

海峽時報指數是新加坡最受全球認可的基準指數,截至20229月,新加坡該指數REITs 10年總回報率為74.7%10年的市值年複合增長率為13%

經濟發展也一樣,穩紮穩打,用開放、包容、實用主義的心態來對待發展道路上的每個問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