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投資 ---- 直到現在人們才發現半個世紀前日本這盤棋



這世界,其實有兩個日本。一個是日常看到的日本,也就是日本本土,一個是藏在海外的日本。而日本在海外的綜合體量和實力,已經超過了本土,但卻少為人所知。

海外日本就像一座隱藏在水底的巨型資產冰山。

海外日本有多強?

Shiseido海外的收益和資產規模,十年前就超過了日本國內了。曾經嘗試把海外的利潤轉移回來,在日本擴大業務和投資,結果發現效果並不好,回報太低。於是我們又把一些投資和業務,再次轉到越南等地區了。於是放棄了這個計劃。類似這樣的案例,在日本均隨處可見。

2023年,日本名目GDP591.482兆日圓(約3.84兆美元)。但海外資產已超過本土,並未計入本土GDP

根據日本財務省公佈的數據:「截至2023年底,日本政府、企業和個人投資者持有的海外淨資產額,約471.3兆日圓(約3.06兆美元),比2022年增加12.2%。 「

日本海外淨資產餘額,約為日本GDP83%,而日本海外的整體投資規模,約為GDP總額的2倍多(超過7萬多億美元)。

藏富於海外,這是日本70年來,最成功的國家發展策略措施。這已經是日本海外淨資產,連續五年創歷史新高,連續33年位居全球第一,成為世界最大的對外淨資產國。

1960年代開始,日企在全球開疆拓土。 1980年代,達到鼎盛時期。 198910月,三菱以8.46億美元(折合當時1,100多億日圓),購買了Rockefeller Group 51%的股權,因而獲得了美國經濟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的控制權,成為日本海外投資標竿案例。

接下來,三菱又分批買了洛克斐勒剩下的股權,總價計13.8億美元。全美10%的不動產,紐約股票交易所每天25%的交易量,都被日本人買走了。

日本經濟的泡沫,在這一年也達到頂點。

直到1990 年代,日本經濟泡沫破滅,日企海外的節奏才開始放慢。但在2010年左右, 再次捲土重來,迅速成長。 2010~2017 年平均達到逾750 億美元,是2000-2009 (260 億美元) 的約3 倍。

2006年,日本菸草產業公司,以147億美元(1.73兆日圓),收購英國菸草公司加拉赫。 2016年,日本軟銀322億美元(3.3兆日圓),收購英國晶片公司ARM。後來ARM在美國上市,目前市值1,560億美元。

光是2024年前1-2月,海外大額併購都是以日企為主。日本瑞薩電子,60億美元收購澳洲軟體公司奧騰。2024118日,積水房屋Sekisui House Ltd. 將以 49 億美元收購總部位於丹佛的住宅建築商 M.D.C. Holdings Inc.,這筆交易將使這家日本公司成為美國第五大新住宅建築商。交易於20244月完成。



除了企業以外,日本大型基金的投資,也是以海外為主。日本政府退休投資基金,是日本最大規模的基金之一,管理規模超200兆日圓(約1.3萬美元)。 50%資產在海外,包括25%海外股票+25%外國債券,主要投資以美國科技股有關。

日本民眾的個人資金亦是如此。日興研究中心數據顯示,20221-4月,日本散戶透過日本基金,買進美股資產,就占美國美股基金的淨流入額70% 2021年全年,這個數據是8.3兆日圓(以當時匯率約640億美元),是散戶購買日本股票(280億日圓,約2.1億美元)的300倍。

2023年,美國共獲外國直接投資(FDI5.4兆美元,日本共投資7,830億美元,排名第一。

2010年以前的海外日本,是以貿易為獲利主要來源。在2011年,海外投資成了海外日本的獲利主要來源。日本正式成了一個投資立國的國家。

政府支持:首先是政府堅定的支持企業向海外發展,對於出海企業報銷機票費、房租等,並制定相關法律掃清障礙,保障企業海外投資的合法權益。推出包括《境外拓展對策資金貸款制度》、《境外投資信用保證制度》、《外資法》等多部法律。

日本政府也為中小企業,設置了海外發展的準備金制度。政府和企業共同承擔海外經營風險。

大概原則是:日本企業在海外投資的一定比例(最高為25%),若這部分虧損了,政府補給企業;若盈利了,該部分金額5年內免稅。從第6年起,以這部分金額的20%,逐漸開始繳稅,而不是一次性課稅。

在具體稅收方面,日本政府也制定了許多人性化的規則。例如企業海外收入可以申請延遲繳稅。在早期,日本政府,對在海外公司的收入,股東不分紅,就不用繳稅。

後來改為CFC法律,可以抵扣在國外已經繳納的稅額,規定「對於一定條件的海外的公司,將其留存金按國內股東的持股比例計算,與該股東的所得合併徵稅。這部分股利適用外國稅收抵免,從國內股東的法人稅中抵扣。

企業共生:在日本企業出海的過程中,大財團和小企業一起抱團發展。

日本三井、三菱等六大財團,給中小企業,提供市場、資金等多種支援。大財團有豐富精準的市場資訊、當地的人脈和資源,幫助中小企業的建廠等進行綜合性評估。

加上財團本身掌握著巨額資金,還可以調動外部保險公司等金融機構的資金,某種程度來說,它們本身就是一家大型銀行,可以給它們合作的上下游的企業,提供綜合性的金融服務,包括融資、貸款、投資等,它們在日本被稱為「第二銀行」或「水下的銀行」。

它們提供給企業的基本上是1%甚至是0利息的資金,幫助他們發展,一起發展,共生共贏。這就像是航空母艦的戰鬥編群,除了航空母艦,還有巡洋艦、驅逐艦、護衛艦、補給艦一起出海。

1980年代,豐田公司出海辦汽車工廠,就得到了大財團三井的全方位支持,得以在美國等多個國家,迅速建廠生產銷售。

融資成本超低:全球來看,日本企業的融資成本都是極低的。日本企業非常容易從多個途徑獲得海外發展資金。

日本上市公司發行的可轉債,價格比股價,一般高出30-40%。關鍵是零利息,這就是說,公司在不稀釋股權的前提下,可以0成本的拿到一大筆錢,用於公司發展。如果債券到期時,公司股價高於轉股價格,公司可以用現金直接償還本金,再高出股價的部分,轉為股票給投資人。如果股價不漲,公司只需償還本金,不用支付利息。

這也吸引了全球投資大佬。 2019-2021年,巴菲特的波克夏在日本發行債券,共融資超過70億美元。除了買進日本資產,再就是讓波克夏的資金來源更加多元化。Berkshire Hathaway五年期債券的利率,僅0.173%

美國的發債利率,大概是日本的4.5倍。日本名古屋鐵路公司出售的五年公司債,2021年三月發行價格,僅0.09%的票息。

日本有錢的人,正在變得越來越有錢,普通人還沒反應過來,就賺了上億的錢。例如日本企業,長期有大量的現金匯集在海外,沒有轉回日本國內,很多都是在等待時機。

20246月,日圓兌美元相比一年前,貶值了近20%,這時只要換匯回來,立刻就增值了20% 10億日元,就是增值了2億。

例如現在水產業公司,出口或海外投資,政府部門針對5億日元(約333萬美元)以內的貸款,會有2%的利率補貼(貸款利率極少超過2%,可以理解這類貸款是0利息),補貼最長5年。

有部分企業用極低的利率貸到資金,然後進行投資賺取收益,再換匯,利用利率差,或貶值的差價,賺取收益,獲得大筆利潤。

政府 + 企業 + 個人:共同富裕


根據目前日本官方和銀行的數據,以及《日經》等權威媒體的報道,日本企業的海外利潤,大約有
50%會長期甚至永久性的留在海外,用於當地二次投資和在擴大生產,不會流回日本國內。

2023年,日本企業海外的利潤,為10.5687兆日圓(約813億美元),是2013年的300%。儘管這對日圓造成貶值壓力,日本政府從未以強迫手段,要求個人和企業將利潤轉回國內。而是推出稅制優惠措施,鼓勵和吸引個人和企業利潤轉回國內。

在日本時,和許多人交流,會發現特別有趣的一點:在所謂失落的日本三十年裡。網路上的傳聞都是企業和民眾慘不忍睹、民不聊生,但絕大多數的日本民眾,整體生活品質並沒有太多下降。

主要原因,除了日本政府對於民眾教育醫療有兜底之外,主要是統計經濟的口徑差異性。這裡面有兩個概念。一個是國內生產毛額 GDP,另外一個是國民總收入,也就是Gross National Income,簡稱GNI

GDP​​地域為統計口徑,統計的是地區性(如日本本土)的全部經濟價值。 GNI是以人為統計口徑,統計的是整體居民所得價值。這就包括了國內國外所得。

因為日本大量企業在海外發展,每次GDP統計數據,沒有納入海外獲利,所以儘管GDP沒有成長,但是GNI是在成長的。也就是說企業和個人收入正在成長。 2023年,日本GDPGNI33兆日圓(約2,539億美元),也就是說有33兆日圓(約2,539億美元)沒有被計入GDP

從這個角度來看,政府和企業、個人,真正實現共同富裕!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