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華人富商都富不過三代 (二)
人唔走錢也一定要走,香港可投資的多元化產品和領域越來越少。這導致大部分富商在對抗外部風險時(包括政治風險、政治危機,也包括戰爭),缺乏全球化和多元化的投資來對抗。
現在,大部分的家族可以買的東西無外乎是三樣:地產、股票和債券。
再比如說,前兩年東南亞的泰國市場,妳說妳跑到泰國去買了一層樓,但是對不起,在我眼裡,這不叫投資,這叫Shopping。
包括印度騰飛了,今年已經是印度騰飛的第8年,但是請問,誰在印度的騰飛過程中沾到邊?
傳承得好的家族,一定都具備全球化的視野和投資實力,原因是:家族需要做風險規避。
當美國不好的時候,他們會堅持只投資美國嗎?不會的。這叫風險厭惡。他們很少會說:我出生在美國,好那我就只投資美國。他們的財富分配,一定是全球性的。
這是第一個主要原因,即:可投資的多元化產品和領域太少。
第二個原因,就是隱形規則。
如果妳的家族內部沒有隱形規則,那麼,即便妳有全球投資的能力,妳家族的抗風險能力,仍然要低於那些有隱形規則的家族。
為什麼呢?因為家族傳承的第二個風險,就是內部風險。
如果我們把一個家族看作是一個企業的話,它會有領導層變更的問題。他的下一代,尤其是第三代,就價值取向和行為習慣來說,如果是在一個沒有規則的框架裡進行,那麼,他是沒辦法進行很好的多元化投資的。
也就是說,隱形規則作為一個行為準則,作為一個家族千百年來不會變的東西,它其實是在巨大的不確定性中,幫助家族為保護家族資產設定邊界。
比如說,有些家族的隱形規則是:家族投資所用的錢,不能超過家族總家產的30%。
還有一些家族要求:在做跟家族主業沒關係的投資時,不能夠做控股類型的投資,只能參股(因為妳不懂,那就把事交給專業的團隊做)。
還有一些要求:對於所有非主營業務的投資,投資週期不能短於5年。
這裡,非主營業務的投資不等於多元化投資。因為非主營業務的投資,很多時候包括了主營業務的上下游。而這個時候,他覺得這個企業妳不懂,但妳兩年就要人家翻本,這不是讓人家跳樓嗎?妳想想我們的爺爺,花了多少年才把一個小超市做成大連鎖?
30年。所以他不允許5年就收回投資(這是長線投資的極好案例)。
還有一些家族要求:除非妳是用自己的零花錢做投資,而不是家族本金,否則,妳的投資決策必須在家庭會議中過半數通過。
還有一些要求:如果妳是做財務類型的全球化投資(不是股權投資),那麼,妳在每一個國家和地區的投資占比,不能超過15%。
也就是說,他不允許妳說今年就美國好,其他地方就都不要了,而一定必須分散投資。壞處是:收益可能不高,但好處是:永遠有避風港。
基本上,家族都有自己的隱形規則,而且各不相同,在具體對抗環境變化的時候,起到的效用也不一樣。但總體來說,有隱形規則的家族,傳承的成功率,要高於沒有隱形規則的家族。
此外,這些隱形規則還有一些共性。
歐美、新加坡Family Offices如何做?
這些人的長線投資能力都非常強。他們經常說的一句話是:這兩年,中美關係不大好,但如果是放到100年,這只是一個小波浪而已。
再比如,這些人重視現金流的程度,超過了一般人的理解。在“能夠少用就少用自有資金”和“多用自有資金”之間,他們通常有一個巧妙的法則。
這套模型有Sandbox。很多人會說,我現在也做量化交易資料,但是如果沒有核心的Sandbox,資料分析其實是沒用的。而Sandbox這個東西,非常難。
在Sandbox之上,把全球各個市場公開的高頻交易資料,作為一個維度,包括美、香港、印度、巴西和歐洲市場等。同時,把五個最重大貨幣的比重,作為一個維度,加了進去,包括美金、歐元、人民幣、日元和澳元。其它維度還包括:實物黃金和虛擬貨幣交易的維度、石油的維度、全球現金流的維度等等。把這些維度都加在一起,放在上面,作為中間的分析層。
而第三層,就是輿情工具。模型設立了一批關鍵字,然後,通過關鍵字把大量的資訊化入口打進來,去跟中間的分析層匹配。
最後,通過計算的目的是在監控全球資金的流向,因為Family Offices要做全球性的投資,但是話說回來,做這種事情需要對客戶非常的挑剔,價值觀需要絕對一致。
然後,再根據風險偏好,在3、4家不同的私人銀行開帳戶,在不同帳戶裡,分別分配不同金額的資本。
根據產業的不同,或自己感興趣的產業,設立SPV,通過股權投資的方式,説明家族擴大主營業務。
同時,我們還針對各個家族從事的主營企業尋找對標的公司和行業,進行參股或控股性投資,甚至還幫助企業尋找優秀的儲備人才。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