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成仙之路 (二)

80年代末,Sony 60億美元天價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集團買下紐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日本品牌也一改以往的形象,從低端、落後、抄襲,變成了創新、創意、高端。

無印良品也在這個時候迎來了國際化的第一步。

無印良品脫離西友百貨公司,正式成為獨立品牌,開啟了海外擴張的道路。

英國自由倫敦百貨公司邀請無印良品到英國開店,畢竟禪、素、這些觀念在英國人看來,就是東方文化的智慧所在。

1991年無印良品在倫敦完成首次國際化的亮相。無印良品一開始在海外選擇的是合作模式,和自由百貨各出資百分之五十,共同經營店鋪。

在無印良品的書籍資料中,這家店是無印良品成功的第一步,它們甚至大篇幅的介紹英文名為何是MUJI。

日本企業自傳,全是理念、文化和哲學,但是有用的東西一點沒寫。

看日本的書,妳會以為無印良品在英國大殺四方,讓歐洲人知道真正的東方文化,真正的文化美學,彷佛它們憑藉著禪意的設計血洗英倫。

而真相則是這家店的經營全是問題,所謂的設計感,文化理念和意境完全沒能解決賣不出去東西的問題。

這家店不僅沒紅,這家店六年後就倒閉了。

同樣幻滅的還有無印良品,他們在進軍歐洲之前,構建了一個在歐洲根本不存在的人群——中產。90年代的歐洲已經固化,只存在兩種人,有錢人和窮人。

有錢人對無印良品展現出來的品牌哲學一點興趣都沒有,他們想要的就是渾身上下印滿Logo,最好連內褲也是如此。這就是正宗的貴族風格,好不好看不管,一定要貴。

而普通人,他們很欣賞無印良品的風格,覺得非常Ok,非常Subtle,但他們的錢包不這麼認為。

比如無印良品推崇的實木傢俱,他們認為桌子凳子只有實木才是有靈魂。

講真,這個道理,歐洲人也懂,尤其是來自歐洲的傢俱品牌宜家也懂,但是宜家更懂大家是真買不起。所以雖然都是極簡設計,但人家宜家的傢俱,打遍世界無敵手。

1991年,無印良品在香港海港城開出了一家店。

和歐洲不同,無印良品在香港幾乎是爆發式開店,巔峰時期擁有十三家門店。

無印良品對香港的判斷非常準確,香港地小、人多、收入高,更能理解風格簡單的設計語言,相比歐洲,也擁有更多的中產,如果經營得當,香港肯定會成為無印良品進軍北京上海最佳跳板。

一切都對。

唯一的問題就出在了租金上。日本人沒想到租金有多高。同時,無印良品在香港的合作夥伴永安集團也是個白痴。

永安集團是什麼店鋪貴就租什麼店鋪,終於到了1997年,香港無印良品無力承擔高額的租金,被一波團滅,撤出香港市場。

我甚至懷疑,這個合作夥伴是Agent,賺了差價。雖然無印良品的海外之路一路受挫,但在日本本土,卻發展的很好。

當然,不是無印良品變好了,是日本變壞了。

隨著日本經濟開始低迷,日本人只能選擇無印良品,畢竟便宜,設計感又不錯。說白了就是沒錢,但還想裝一下。這反而讓無印良品大火了起來。

靠著日本本土賺的錢,無印良品瘋狂補貼歐洲市場。

但魔幻的是,這部分補貼並沒有反應到產品的價格上,無印良品在歐洲還是價格高,補貼的錢都被廣告公司和業主賺走了。

到2001年,無印良品在海外血虧11年,店鋪開一家倒閉一家,累計賠了38億日元。

松井忠三臨危受命,擔任社長。

按照松井忠三自己的話來說,無印良品在日本最低谷的時期都能賺錢,但是在海外,也不知道為什麼,玩了11年,蝕到無印。

站在2022年,我們不難發現,諸多日本品牌的國際化之路,其實是吃了Sony、豐田等日本巨頭企業帶來的紅利。

在車企和消費電子攻佔全球的過程中,日本品牌給全球留下了非常好的印象。

而無印良品這一家在日本印象是:便宜有好貨的店, 但是回到1991年,無印良品從上到下,沒有一個人會這樣認為。

日本企業和中美歐最大的不同就是,後者可以大方的承認,自己創業是為了賺錢。

而前者,一定要談反思和理念。

這種感覺妳們買幾本日本企業家的自傳就知道了。


從頭看到尾,一點有用的都學不到,學到的全是各種理念和哲學,還有各種反思。

無印良品的反思方式比較特殊。他們真的認為,是設計,打動了消費者。便宜和日本的名氣,這些都不重要。

所以無印良品進軍歐洲的第一件事,就是想甩掉便宜的標籤。

他們將目標鎖定在歐洲的中產身上。試圖在奢侈品生產中心的法國營造出一個類似Sony的品牌。

跟LV這種奢侈品相比,無印良品更簡單、更便宜,更對準了窮人。但是跟低端手工品相比,無印良品更高級、更有設計感,當然也要更貴。

無印良品在法國的選址充分體現了他們的野心。他們把店開在了盧浮宮邊上,試圖讓全世界的遊客購買來自遙遠東方的神秘產品。

神秘到,品牌都沒有。但千算萬算,沒算到全世界的遊客之所以去法國玩,就是因為他們對法國感興趣。

歐洲人雖然一直分不清文化差異,但是那四個明晃晃的字,他們掃上一眼還是知道,這不是法國的東西。

發現了上面的問題,無印良品本來第一年就想把店關了,但是法國人不讓。

在法國關停一家門店步驟極其繁瑣,首先要妥善處理下崗員工的生活問題,同時房租的還不能停,最後業主的損失也要承擔。就這樣,在盧浮宮邊上血虧了四年後,無印良品終於成功把店關了。

關於日本和法國,還有一個說法,叫巴黎病。日本在經濟騰飛前,盲目崇拜歐洲,尤其是巴黎,認為巴黎是世界上最美最優雅最有文化的城市。

等到日本人有錢了去法國旅遊,經歷了被搶劫和法國人隨地大小便之後,幻想就破滅了。

不過,CEO 松井忠三是個聰明人,他終於整明白了,無印良品在日本賣得好,是因為便宜。而設計感、品質,全都是便宜之後的優點。

便宜是1,其他所有的東西都是0。沒有那個1,所有0都沒有意義。歐洲人買不起是真買不起。

哪個歐洲傻婆會花三十多元買根水性筆,他們平時連字都不好好寫。他們那套想靠著設計感收割中產的理念,在歐洲根本行不通。

首先,歐洲人根本理解不了日式文化的理念。就像我們理解不了埃及文化是一樣的。

所以要選亞洲。

其次,只有經濟高速增長的地方,才有願意為了扮中產支付溢價的大量消費者,這群人比較容易騙,願意高價為設計埋單。

松井忠三研究了半天,發現符合這個模型的,是香港和韓國。從2002年開始,無印良品放棄合作模式,獨立操作海外店鋪。

重回香港後,無印良品學會了砍價。只要對方加租,他們立刻關停店鋪,然後去馬路對面重新開店。

寧可店不要了,也不給地產佬打工。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