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十五) ---- 不能靠大路貨賺錢

Michael Bloomberg經常強調自己之所以成功,是因為從來不做長遠計畫。他的公司取得的每一個重大進展,都是漸進性的而不是革命性的,是集腋成裘,而不是大運。

當員工問:「老闆,我們到底會走到什麼地方?」他回答:「哥倫布也不知道他會走到哪裡。關鍵在於,我們正在前進。」

創業時,他給自己定下一條原則:不走尋常路。他不要做那些Me Too的產品,而要做那些無可替代的產品,這種產品還要有廣泛的需求。他常說,有限的供給和巨大的需求意味著高價格,你不可能靠大路貨賺錢。

彭博的兩大產品:終端機和彭博社,都是這一原則的產物。


80年代,債券成為華爾街增長最快的金融產品,但在彭博終端機出現以前,債券資訊基本採用人工方式更新,效率很慢,而且很依賴具有利害關係的券商。當時,較為先進的電子報價機器是Dow JonesTelerate Dow Jones Global Information,但這套系統顯示的資訊有限,還經常死機,近乎白癡,和香港地鉄的訊號差不多.,離用戶期待甚遠。

Bloomberg決心改變這種局面。憑藉在金融和軟件領域的優勢,他研發出一種能即時顯示多種債券資訊,且信源獨立的終端機,通過該終端機,使用者可以一目了然地瞭解哪些債券便宜、哪些貴。這廣受用戶好評,連對手Dow Jones都在其媒體《Wall Street Journal》上發文讚揚彭博終端機。

強大的產品優勢讓彭博終端機征服了一個又一個高端用戶,包括華爾街投行、英格蘭銀行、羅馬教廷、世界銀行、美聯儲和各國央行,而這些高端用戶又帶動了中端使用者的訂單。

對待客戶,他是非常典型的猶太人,為了獲得訂單,很多老闆往往給那些最狡猾、最PK的客戶最大的優惠;Bloomberg則根本不想跟這種客戶做生意,他把這種客戶稱為Bad Guys,他從來不會給壞客戶好價。

他說善待Bad Guys的後果是,壞客戶不會感激你,好客戶卻感覺被騙了,整個價格體系因此崩潰。他永遠善待好客戶,如果有兩家客戶購買終端機,一家只有5個人但購買5台,一家有上千人但只買100台,他會給前者更大的優惠。

好客户會介紹更多好客户。

進軍新聞業時,Bloomberg還是採取這種Me Too的產品策略。

冷戰結束後,經濟發展成為時代主旋律,歐美民眾對於金融新聞產生了巨大需求,而當時的媒體人還沉浸在冷戰時期的成就中,對於金融新聞既無知又蔑視,Bloomberg則從中看到商機。1990年,他請一名原《華爾街日報》的金融記者創立彭博社,開始向民眾提供及時準確、分析深刻、文筆精彩的金融財經內容。

沒幾年,彭博社就在金融財經領域異軍突起,匹敵百年大報《華爾街日報》和路透社,後來又發展了廣播、電視、網路等平臺,如今更已成為全球最大財經資訊社。

無論是做終端機還是做彭博社,Bloomberg一開始都處於弱勢地位,他之所以不斷反超強者,很大程度上得益於他的猶太競爭策略。要想成功,光有好產品還不行,還要恰當地處理與強者的關係,Bloomberg的策略是借助強者做大,同時避免引起強者的警覺。彭博終端機就是靠與強者結盟做大的,強者的名字叫美林。

Bloomberg通過諮詢業務結識Merrill Lynch,並向美林管理層推銷自己的終端機構想。美林當時也想做這種機器,但是自己開發太慢,Bloomberg說他可以6個月做出來,而且產品出來再付錢。

不但從美林那裡獲得了訂單,還獲得了重要資訊來源。當時美林運作著數千億美元資金,每天向幾十萬投資者銷售證券,其掌握的價格資訊全面且權威。

通過這種捆綁發展,彭博終端機獲得了巨大競爭優勢和信用背書,為打開市場奠定了基礎。

與美林結盟的同時,Bloomberg還向Dow Jones低頭。彭博終端機與Telerate 系統是競爭,為消除敵意,BloombergDow Jones下大單,彭博終端機的使用者也為Dow Jones持續貢獻營收。

彭博社與Dow Jones的《華爾街日報》也是競爭,為不激怒對方,Bloomberg決定停止從《華爾街日報》挖人,全力與道鐘斯保持友好,絕不主動挑釁。

低調並不是我們一貫的作風,但是在某個階段,我們這麼做了。說,韜光養晦的終點則是對方想打壓你,但已經來不及了。同樣是幾千年的歷史,為什麼猶太人的智慧遠勝近東的某大民族?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