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國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22) ---- 這裡保留了中國最後一個貴族




窮不過三代,富也不過三代,三代都窮基本上就無以為繼,廢人自行滅絕了;而富家子弟多紈絝,通常一代打江山,二代守江山,到了三代,就是揮霍祖上基業的時候了,所以很難富過三代。

但值得一提的是,一旦三代都富,就意味著這個家族重視子孫教育,有著延續家族基業的命脈和文化。從此不單單只是富人,更是一代貴族了。

人這一生,擇一業,為之癡迷,為之付出,收穫滿足,誠然樂事。

貝聿銘絕對屬於貴族之後,生於一個蘇州望族。家族從明代中葉開始,延續到貝聿銘時,已是一個富了十五代的蘇州名門了。不像香港某些家族,去到第二代變了蛋散,去到第三代變了毒販。

沒有一個建築師能像貝聿銘做的這麼好,也做的這麼久。

1917426日,貝聿銘出生於廣州,他為蘇州望族之後,貝聿銘父,是赫赫有名的銀行家。當貝聿銘還是個BB時,父親將家搬到了香港,在香港中國銀行擔任分行的行長。9歲時,他父親開始回到上海工作,負責上海一個更大的分行。

父親工作的變動,讓童年期的貝聿銘去過許多地方,見識了很多建築,為自己早期的建築理念,打下了基礎。尤其是在獅子林(蘇州古典園林)裡,貝聿銘度過了十分快樂的一段童年時光。後來去上海後,他每年暑假也會回蘇州的祖父家。


在蘇州園林的生活,不僅讓貝聿銘形成了建築要服務於環境,要因地制宜的樸素觀念。

1935年,17歲的貝聿銘赴美留學,違背父親意志,棄金融,選建築。國人學建築,首選Pennsylvania,畢竟前有名校友梁思成、林徽因。30年代的賓大建築系,盛行古典主義,繪圖講究精巧,簡直規範到極致。貝聿銘覺得這樣太刻板,僅僅過了兩周,就離開了。他渴望自由開放,帶著17歲少年的無所畏懼,報考了MIT的工程系入學後,他日日泡在圖書館,像海綿般吸收各類新思潮,現代主義的建築體系開始在他腦海裡生根發芽。在麻省理工,貝聿銘迎來了他建築教育中最重要的兩天,建築大師Le Corbusier來演講。

偶像到來,為貝聿銘打開了一扇通往現代建築的希望之窗。當時的人都覺得這個老嘢狂妄古怪、粗口滿篇,貝聿銘卻被他滿身的新理念迷得一塌糊塗。我們常看到貝聿銘戴著那副標誌性的圓框眼鏡,便是模仿的Le Corbusier

畢業後,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父親礙於戰爭的威脅,以及中國當前局勢的複雜,建議他推遲回家計畫。貝聿銘到了哈佛,追隨現代建築鼻祖Bauhaus之父Walter Gropius深造建築學。不負所望,到了哈佛畢業設計,貝聿銘呈現了一座上海藝術博物館。Walter Gropius說:這是我見過最精緻的學生作品。


當戰爭局勢進一步惡化時,他進入美國空軍服役三年,並自願為新澤西州普林斯頓國防研究委員會工作,在那裡他成為了一名炸彈專家。

1948年,在獲得哈佛大學建築學,研究生學位後不久,他曾在哈佛短暫任教,並計畫及時返回中國,但中國局勢的動亂擱淺了他的計畫。而這時房地產巨頭Webb and KnappWilliam Zeckendorf找到了他,他正在尋找一位有才華的年輕建築師,來領導一個新的內部設計團隊。貝聿銘優雅而有教養,和表面上魯莽的William,有著天壤之別。但他們的共同點都是野心勃勃,熱愛法國紅酒,並相信建築可以改善城市。於是,貝聿銘決定搬到New York,和William一起開啟夢想的藍圖。



按照當時美國的風氣,受尊敬的建築師從不與開發商一起工作,美國建築界也從不聘用中國建築師。這樣的組合飽受爭議,還一度驚動了美國建築師學會。

這一次,貝聿銘還是堅持了自己的選擇。在William手下,貝聿銘負責商業、住宅群設計,還幫母校MIT設計過科學大樓。更為重要的是,他能接觸到高端融資、城市規劃、政府法規,這些遠超一名建築師專業水準之外的東西。

有人評價說,貝聿銘這一生中所有作品都不離開權力。他能在大人物中遊刃有餘,顯然,與這段經歷密不可分。

12年後,這對夢幻拍檔分道揚鑣。貝聿銘自立門戶,成立了事務所。

對於分手,貝聿銘與William都流露出了,為數不多略顯感性的一面。William還親自寫了封告別信,用情至深。以至貝聿銘說:30年後重讀這封信,依然潸然淚下。

機遇往往伴隨著挑戰。機會來臨時,弱者選擇躲避,只有強者才會迎難而上。貝聿銘事務所最初以設計住宅為主,隨後,另一個意想不到的機會,找到了他。

1963年,籌建JFK Library甘迺迪圖書館,迫在眉睫。

1963年,甘迺迪和家族成員已開始討論建造總統圖書館事宜,並拜訪多位知名建築師。當時美國僅有4座總統圖書館:胡佛、羅斯福、杜魯門和艾森豪,甘迺迪希望他的圖書館能有別於其他,提高民眾對政治的興趣。

同年11JFK遇刺身亡,家族成員在悲痛中仍繼續推動圖書館計畫,並成立基金會籌措資金。196412月,即甘迺迪遇刺身亡一年後,甘迺迪家族宣布由貝聿銘設計圖書館,令各界跌破眼鏡。因為當時貝聿銘的名氣不如現今響亮,且甘迺迪家族的候選人名單不乏國際級大師,競標一結束,貝聿銘就和家人度假去了。

不幾天,公司發電報通知,讓他某時去某地接聽一通電話。直到接通,貝聿銘才知道,電話是總統遺孀Jacqueline的助手打來。當時,貝聿銘的對手有Louis Kahn這樣的建築界泰斗。


前者臉上有疤、樣衰、不修邊幅,高冷,Jacqueline不滿意。

唯有貝聿銘讓賈桂琳感到,我覺得可以和貝聿銘一起實現一次飛躍。Jacqueline很在意儀表及別人對她的尊重程度,貝聿銘便提前佈置了事務所。當Jacqueline造訪時,事務所窗明幾淨,還有花草點綴,接待室的牆重新粉飾過,門口還放了鮮花。「貝先生,您的事務所每天都有如此美麗的鮮花嗎?」



「這是專門為您準備的。」這出對話,就預示了結果。

出身貴族,他素來擅長營造美國人所想像的東方人,高雅、受過完美的教育,舉止矜持高貴。1964年,貝聿銘憑藉中標甘迺迪圖書館,聲名大噪。

而項目一拖再拖,從選址到最終建成,花了14年。落成之後,Jacqueline不吝讚美,貝聿銘的唯美世界無人能敵。(未完)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