互聯網年代發達秘笈
一個很普通的港產偽中產,存了點小錢總喜歡去買樓,一層自用一層收租,這就是半生人,不是說不能做,而是憑此發達的成功率低得可憐,這是落後的80年代思維,哪什麼是讓人暴富的新興行業呢?
經濟圈有一句規律是這樣的:不要去發達國家賺錢,也不要去窮國賺錢,要賺錢,就去高速發展中的國家。無論窮國富國,財富都已經是固定的,但在新興的國家或者行業,財富是流動的增量,處在一個增量分配的過程,你這時候進去,不會傷害到任何人的利益,搶到的就是你的。
確定某一波新興行業或者事物要誕生後,就趕緊想盡辦法學習這個行業的新知識,馬上去試水,不惜代價跳進去,搶到位,進入細分市場,越細分越好,一個細分市場夠你吃幾年了。
當然,創新事物也有很多陷阱,因此要關注國際及科技上的大事,因為大事裡,都是新舊財富在博弈,搞懂這些事物的本質,就知道財富的大概流向,就知道新的事物出現在哪裡。
第一,從解決一個困難問題開始 (這叫新經濟) ;二,抄襲 (複製新經濟) 三;去落後國家創業 (複製舊經濟與新經濟) 。
很多公司由解決一個問題開始。以Yahoo為例,為年有一個台灣仔楊致遠Jerry Yang,剛到美國的時候幾乎不懂英語,許多搜尋引擎雖然有提供服務,但精準度還是不夠,網路資訊難以收集,楊致遠在史丹福攻讀博士期間,和David Filo於1994年4月,共同創立Yahoo,他們研發出一種演算法,可以精準收集資料,這就是Yahoo成功的關鍵,後來Larry Page覺得網路資料難以蒐集,現有的工具難以滿足,於是發明一套更有效的演算法,在網路蒐集資料,便創Google。
首先,發現一個困難,然後,提出一個產品來解決這個問題。
此外,創業致富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去抄,山寨複製美國剛要崛起的新創公司,這些偉大的祖國最利害,美國人知道,品牌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他們要品牌。但,強國人如何理解品牌?他們唯一會做的事,就是抄,然後說自己在做品牌。由於是抄的,缺乏創造力,品牌沒任何辨識度。
此外,創業致富另外一種方式,就是去抄,山寨複製美國剛要崛起的新創公司,這些偉大的祖國最利害,美國人知道,品牌是非常有價值的,所以,他們要品牌。但,強國人如何理解品牌?他們唯一會做的事,就是抄,然後說自己在做品牌。由於是抄的,缺乏創造力,品牌沒任何辨識度。
不過去抄,去山寨也是要有技巧,很多強國新創公司都是等美國新創公司融資到A輪,才開始複製。因為,通常去到A輪融資大約可以確定新創公司的商業模式是可行的,A輪融資的公司有產品,也有客戶,最重要是,已經有創投對新創公司做實際的研究跟調查,才投資。某國的Google就是百度,LINE或WhatsApp就是騰訊,某國的亞馬遜就是阿里巴巴,Apple就是小米。
為什麼某國人會淪為去山寨品牌,去山寨美國的新創公司呢,這跟美國創新的速度快大有關係。矽谷吸收全球菁英,如果不跟貼就會落後,某國人花了10年時間,山寨了網路和手機,未來5年,又要繼續山寨電動車和人工智慧,進入了無止盡的山寨循環。
其實,世界各國都出現各式各樣的山寨版公司,把已經確定會賺錢的東西,複製到自己國家致富。Vegas賭王Sheldon
Adelson,他到義大利尼斯旅行,被威尼斯水都吸引,乾脆把整個威尼斯搬到賭場,在美國的內華達沙漠成立威尼斯人渡假中心。還有星巴克的Howard
Schultz,他出差意大利,發現當地休閒式咖啡,未來前景無限,趕緊複製到美國,而後行銷到全球。
除了解決一個困難開始,和複製山寨之外,去落後國家創業也是一種方式。抄襲美國產品,然後殺價跑量,往中低端發展,賣給落後的國家例如印尼、印度、非洲、孟加拉、緬甸或中國的四線五線六線七線縣城,複製舊經濟模式,如地產,食品,零售,汽車,金融...等等,或是比較容易複製的新經濟,如網絡創業也會發達。
在傳統產業上的成功,讓我們有足夠的資本去承受高風險,資助解決當下重大問題或改變未來的科技,所以投資更側重於早期種子輪和B輪的高不確定性投資。
財富的源頭,其實,是解決遇到問題,至於該解決什麼問題,這就非常重要。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