離開香港是Top Priority之三 ---- 千年浮影,夢幻浮城



1993年諾貝爾文學獎,普立茲獎得主Toni Morrison85日在紐約病逝,終年88歲。她一生成就非凡,是首位女黑人獲頒諾貝爾文學獎,曾著有BelovedSong of Solomon等作品,其中Beloved 1998年被改編為電影,由炭婆Oprah Winfrey主演及監製。

全球最富有的女人,謝太McKenzieToni Morrison最得意的學生。她開朗大方的性格,像水一樣溫和,又如鋼鐵般堅毅,和師父一樣,她的童年,優秀到令人O咀:6歲寫小說;高中入讀全美前十的Hotchkiss School;在名校Princeton。她當年陪前夫謝太創業時,相信打死也不相信自己會變成全球首富。


這代年輕人都有一種買樓的信仰,但在美國同齡人的話語中有5%的比例就很大了。美國年輕人有錢也不比房和車,甚至不比錢,比如他們基本不關注Mark Zuckerberg, 謝生謝太的身價,而更關注他對社會的貢獻。在美國名校年輕人的價值觀裡,妳所做的事情本身,比妳因為做這件事而揾了多少錢要重要得多。而在這破島正好相反。

若穿梭於時空、國家,跳出生活邊界,人就像慢慢漂浮起來,從更高的視角去俯瞰世界,去理解生命本身的廣闊;或者慢慢往下沉,沉到漫漫黃沙下面,去發現歷史一層覆蓋著另一層,一遍遍的人生在重蹈覆轍。


一旦視野放大,你會發現很多事都不是事,很多遭遇並不需要驚慌失措。曾經怕過的東西很多,小時候怕黑,大時候怕狗,再後來看過一場恐怖電影夜深人靜時會瑟瑟發抖。

生活是什麼呢?見過天地,見過眾生,索過催淚彈,被賤狗抬走過,扑過X過,赴湯蹈火,駕輕就熟,應付小事,綽綽有餘。

生活是體現人類所有的日常活動和經歷的總和,也就是死前的一段過程,若看前者,妳會積極去賦予每一場活動,妳會亦步亦趨,瞻前顧後,經歷意義。

但看後者,我想妳大概再也不管人生路上左右兩側的白衣黑衣隊在呐喊什麼,只會陷入讓自己心動的事情裡永遠都不要出來。

印度著名詩人、文學家、哲學家泰戈爾有一個名句,有時候愛情不是因為看到了才相信,而是因為相信才看得到。

這個時代的病,小病是生存,大病是人生意義。要對抗這些病,大人們已經用盡了全力去爭去奪,一層收租一層自住,但找不到自由的曙光。

想要年輕人成功,不要讓他們繳出武器,繳出年輕的力量。而是讓他們去爭奪看得見的幸福,一切外在的東西,卻沒法提供那些看不見的幸福,比如內心裡的東西,譬如創造力,譬如夢想。別不屑這些東西,人有時就是靠那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夢過下去的,有時也是靠著那個微不足道的小小的夢成功的。

年輕時候淋的雨,要淋滿全身凍到打噴嚏才是內心開始變強的開始。若從外面殺來是殺不死的,必須先從家裡自殺自滅起來,才能一敗塗地。

身心是傷,混亂中總有人拉旁人一把,總有陌生人用水幫忙清洗被胡椒水波及的裸露皮膚,總有陌生人隨手抓來的紙巾壓住鮮血不止的傷口。深夜返家夢醒時分,路旁總有陌生人送食物車飛散紙互道加油。地鐵車長要擠不上車廂的人別擔心,下一班很快就來了,一定會把妳送回家,聽得妳淚水直下,看得妳感動心碎。


內心真的是一切萬物的投射。有句話說覺得別人在炫耀什麼,一定是內心缺了什麼。所以,何不從內心找找,自己到底是丟失了什麼,又還保留著什麼?

《阿飛正傳》說,我聽別人說這世界上有一種鳥是沒有腳的,它只能一直飛呀飛呀,飛累了就在風裡面睡覺。這種鳥一輩子只能下地一次,那一次就是它死的時候。@無根鳥,1990《阿飛正傳》,戳中了一整代香港人的淚點。

聖經出埃及記,摩西帶領以色列逃離苦難,千年浮影,幻浮錢不是萬能的,但至少,在每一片生活的切面將要斷裂掉落時,它們能接住。

既然走到盡頭,選擇揮別過去。與其頭破血流,不如優雅轉身。來,跟我們一起去。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