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占同學會,活動停不了 ---- 交易門22年港股投資者查理斯的實戰分享
@交易門
查理斯是一位非常隨和的大佬,巴菲特喜歡喝可樂、吃漢堡,查理斯喜歡喝維他奶,吃鳳梨酥。從來沒有看到他穿名牌,是一個很樸實、整潔,非常接地氣的人。查理斯有自己的投資方法,很少人云亦云,不會根據消息和別人的判斷做投資決策。
這幾年香港市場比較低迷,有幾次大跌的時候,問查理斯,最近怎麼樣,他每次都很淡定的說兩個字,「加倉」
還有一次跟我說,他馬上就會Margin Call了,但是他非常淡定,好像我們說明天要下雨一樣,沒有那種驚心動魄的感覺。這其實顯示了他對自己非常有信心,並且一直在實踐。
我先講一下自己的投資經歷。我在內地長大,畢業于西南財經大學,曾在四川人民銀行、四川工商銀行工作十餘年,並下派萬縣市任副市長。1993年初來到香港做電子零件的進口貿易生意。1997年嘗試投資港股,特別是其中的國企股。2011年創辦四川之友協會(香港),開展川港之間的青年交流。
現在我是香港樹德教育集團主席,同時兼任四川長江職業學院董事長和四川之友協會(香港)會長。2009年創辦的四川長江職業學院,現在有1萬多名學生,這幾年主要在做教育。因為學校需要交流,我在香港註冊了本地非盈利機構四川之友協會。
2014年和春曉認識,之後發表了《一個巴菲特信徒的港股18年》,然後中央電視臺和我聯繫,希望可以採訪我。當時我很糾結,不願意出鏡,畢竟我不是專業的投資人,只是自己對投資有想法,到目前為止沒有募集一分錢,之後也不會募集。只是因為做生意有空出來的錢,才開始做投資。但我覺得有一些可以分享的東西。
我是一個專業的個人投資者,但我不是業內人士,不靠這個生存,也不靠這個賺錢。投資過程中,逐步形成了12條精要。
第一,我是內地人,對內地的情況比較瞭解。我在銀行做過信貸處長,那時候叫技術改造信貸處,實際上是一個固定資產信貸處,之後我也在國際業務部做過,除此之外我還做過工人。我對內地企業的文化背景、運作模式,包括企業想什麼、做什麼,都比其他人更有經驗。我知道風險在什麼地方,可能會出現什麼問題,一開始投資的時候,我沒有看美股和本地股,就看內地股票,當時有H股和紅籌股,數量不多。第一只是青島啤酒,在這個股票已經賺了一些錢。
我去過四川東方電氣的工廠,之前給它做過信貸。1998年總市值不到3000萬,而且不是一兩天,而是整整一年,因為虧損,而且所有設備都不能賣出去,流通面很差。我看過這家企業,屬於省裡有價值的企業,這樣的企業用2角多的錢能買到。
以前做過的投資中,鎮海煉化已經被關掉,2003年左右被私有化了,在那時候也是1塊錢。還有兗州煤業,我最熟悉的就是這些企業,鎮海煉化和兗州煤業是國家評選的十大優秀企業,體制內的人知道,這可不是假評選,在各個方面一定不錯,但是股價很低,在1塊錢左右。我瞭解這些股票,決定買入。之後我基本只看自己能夠理解的股票,包括接觸過的、文化方面具有認同感的和知道怎麼回事的。
投資幾年後,我總結出5個條件,需要同時滿足才會持有。
PE<10
PB<1
公司利潤年增長率>10%
每年分紅3-5%
大市值股票(通常市值大於100億)應占到倉位的70%。
為了避開風險,我基本不會碰民企。最近的港股,特別是國企股,一直在下跌,而且估值很低,PE可能只有5,PB可能只有0.5,現在經濟不太好,公司年增長可能比較難達到,但是分紅一直保持著。持有這些股票只有一種風險,中國經濟崩盤,出現不認識的社會和環境。
我不會頻繁的買賣。買入之後只有三種情況會賣出。
l
需要現金做股票以外的投資
l
市場變成我不認識的樣子了,比如2007年內地股市,這種情況一旦發生馬上跑,跑了再不回來,直到重新具有投資價值;
l
我喜歡另外一檔股票,但是沒錢買,需要賣股票來買票——這種情況不會經常發生。
去年我的換手率不到20%,券商不喜歡我,我見面都說對不起,沒有做出什麼貢獻。
我是價值投資者,揀便宜的股票,避開雖然會成長,但價格高的股票。如果沒有芒格,巴菲特也會這樣做,無法成為現在的巴菲特。
我覺得我還停留在巴菲特的初期,有一些問題。我很難買到偉大的企業,無法享受經濟高速成長的機會,做不了真正好的事情。中國和美國的偉大企業和從前不一樣,以前IBM、通用汽車、通用電氣等很多傳統企業,都和偉大沒有關係。
之前我以3元多的價格買了騰訊,很快就賣掉了,因為不懂。這不好,但就我的認知來講,很難改變我,我知道做得不好,但是我真的看不懂騰訊。我曾經仔細看過騰訊,在價格200左右的時候,已經準備買了,最後還是沒有下手。
我認同巴菲特的理念,也有堅持,但顯然還是處於巴菲特的早期,沒有昇華。我買的都是自己能夠認識的企業,不會出現問題。
我認為國企股出不了偉大的企業。現在美國制裁我們的企業,全是民企,包括大疆、海康威視、華為。國企確實有很多問題,他們的想法就不是進取,就是低效,對經濟規律以外的東西樂此不疲,比如當官、發展等。從另外一個角度來講,香港故事良莠不齊,很難辨別出偉大的企業。
但國企有國企的好處,至少沒有動力做假賬,拿出來的資料還是真的,其它的企業很難做到。如果國企領導為了仕途把資料做好,就會承擔很大的風險,而且他們受到制約的因素很多,副手和財務願不願意。但是民企都是老闆說了算,他們被綁在一條船上。國企的優點和缺點都是不能為所欲為,晉升和資料沒有太大的直接關係,國企領導的晉升還是需要搞好關係。民企可以直接通過帳務掀起證券市場的浪潮,非常直接。
在我的投資領域,絕大部分都是國企。現在都說和中國共同成長,享受中國的紅利,國企還是結構裡面的骨幹,在各方面都得到很好的照顧,融資成本很低,而且不會垮臺。
經濟、股市、股價總是會以超乎你想像和預測的方式運行。我們可以預測,但是不要當真。我平時閱讀量很大,但很少看理論書籍。我覺得要做的是把資產放在你認為最熟悉、最舒服的地方,並保證在最惡劣的情況下不爆倉,並且做好三性(盈利性、流動性、風險性)的平衡。我也有信貸,而且借的錢不少,現在香港錢很便宜,不借白不借。要注意股價下跌的時候,不要爆倉。
股票的盈利性和流動性很好,但是風險性很大。我們要把錢放在不同領域,現金、房產、股市、債市、黃金、另類投資(比如字畫),這裡面最好不好的是現金,其它的可以根據自己的情況投資。除了我自己住的房子外,基本沒有投資房產,因為這個很複雜,我不懂,而且很難管理,我就投最簡單的股市上。我們要對市場有敬畏之心,不要太自信。
在股票的操作上,我都是左側買入,越跌越買,直至上漲,右側賣出,越買越高,直至清盤。一旦有投資決定,就走下去。直至彈盡糧絕或無貨可沽。在這個過程中,我有三不政策,不問股價、不猜股價、不作差價。我從來不斬倉,現在有虧損的股票,但我認為有價值,我不會碰老千股,也沒有碰到過。2000年的電訊盈科,當時李澤楷在董建華的支持下做了一個地產項目,然後收購了香港電訊,最高28元,之後不斷下跌,合併5股變成2元,買了之後最後我斬了。
當你按自己的認知買入股票後,不用理會短期的波動。這裡的短期以“年”為單位。買入以後就沒有其它什麼好做的了,劃十字架等它慢慢漲,一直到它漲到你不認識的時候再慢慢賣出。如果所有人這樣做,證券就會死水一潭,這一定不是主流的投資理念,我也不認為這是一個成功的投資方法,但這樣的方法適合我。
買入後不斬倉,買入後漲十倍也不用慌,高興但不得意。審視過去的投資,手段簡單、策略迂腐、操作無味、缺乏亮點。錯過了太多新經濟、高成長的企業。得到一些東西,一定要放棄另一些東西。簡單的買入、持有、賣出走人,對不起證券公司,貢獻太少。
投資考驗人的獨立、理性、耐心和韌性,是人性、金錢、財富、享受、成敗、榮辱等等,這是人生觀的一種態度。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投資風格。
股海沉浮,理性投資更要保持一顆平常心,戒急戒躁,心態第一。而心態取決於個人修養,大家也可以選取自己感興趣的事物陶冶性情,避免“深陷”股海難以自拔,從而影響判斷。
股票市場給帶來很多財富,但這不是最讓我興奮的。我做得很簡單,所有事情都是我一個人做,沒有請人做研究,手指就能解決所有問題,這就是投資。最近今天比較忙,我在看A股,比如浦發銀行發可轉債,28號開啟認購。同時我在內地參與了一些網下的個人打新,現在內地的個人和投資機構都是一個待遇,我們都是C類。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