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真正的可怕的地方在哪兒(二) ---- 好東西都是留給願意等待的人
香港的逆權運動還在繼續發展和蔓延,從無差別暴力,到校園大批鬥。經過幾個月時間,現在可以比較清楚的看出,反中、反共是香港年輕人身份認同的核心部分,香港年輕人的基礎價值觀和政治意識已經建立完畢,而且現在的香港與五年前佔中時不同,經過持續的高壓式政治運動,他們政治上更加覺醒,正在建立一套更加系統、更成體系的反中、脫中的政治身份、政治話語。
年輕人有了自己的標識、綱領、口號、政治訴求、甚至國歌。方便體系地將這些內容通過校園、社會及互聯網灌輸給下一代人,可以預見未來的年輕人將在反中、脫中路上越走越遠。如果中西方發生文明衝突、地緣政治衝突,年輕人將堅定的站在西方的一邊。
香港就是新冷戰時期的柏林,是兩個世界對抗的前線,就是這個意思。如果說幾個月前香港年輕人還只是有泛泛的反中厭中,經過這幾個月的運動,他們的政治意識進一步激進化、極端化,冷戰橋頭堡的表述會為越來越多的香港年輕人所接受,成了他們的政治願景及歷史使命。
換言之,什麼是香港人、香港人應該做什麼?做香港人,香港人報仇,就是要反中反共殺暴政。這就是身份和認同,就是團結和聯席,就是集體意識,就是目標與理想。一整代香港年輕人將做好準備,把香港變成全球反華勢力的前沿和橋頭堡,與國際上所有不希望看到某國崛起的勢力聯合起來反對暴政。
能達到這種肯定自己價值的狀態,才是成功。牽手走完一生的老夫老妻,所取得的成就並不亞於奧運冠軍。
在生活裡,在職場上,那些條件一開始很優秀的,事實上不代表是能走得最遠的,因為這些人往往有更多選擇,也就意味著,他們更可能需要花費更多時間找到自己的方向。
這些人面對諸多誘惑,可能無法在一件事情上集中並堅持。而如果一條廢青,三個勇武,面對工作問題能主動解決,遇到挫折能反省和改進,反而更有可能在每個領域堅持下來並取得成績。
有人說,放棄了一整代香港年輕人,這班人政府不會請,銀行不會請,中資不會請,人臉識別下,無所遁形。
都On鳩,都什麼年代?
這個現實是:所謂一整代人,指這個年齡群體90-95%以上的人口。這個年紀群體包括中學生,小學生以上人群,並且有理由認為也穩步朝這個方向邁進;AI世紀下,現今全球職缺約四成15年後將遭人工智慧取代,目前全球職缺當中,約有40%在未來將變成可以被取代的(Displaceable)。
大量工作機會流失,接下來的20年裡,不管是藍領階層或白領階層的工作,有許多職缺都會被機械代替。那時,反送中年輕人才30-40歲,當打之年,將對整體社會帶來何種影響,從某種角度來看,年輕人智慧永遠有辦法克服科技革新帶來的挑戰。其實妳把每一波領域全部加起來,差不多就是今天,而且已經覆蓋了整個社會,會一個一個推倒各種產業。
不要高估CCP的統戰能力:黑共洗腦下長大的低等動物與香港、台灣年輕人在語言、價值觀、文化上的隔閡非常大,生活在完全不同的平行時空,例如互聯網世界,講述完全不同的言語。
那些所謂新港人、港漂精英能夠去改變香港年輕人?他們與本地人沒有聯繫和交集,普遍以社會隔離(Social
Segregation)的方式苟且在香港。因此,千萬不要高估CCP在這個已經極為陌生的戰場上的統戰能力,這會浪費時間。
不能相信、指望本地廢老廢中的教唆,不要指望、相信香港的中老人可以感化香港的年輕人,他們對自己的下一代及春袋也束手無策。更不要指望香港的所謂精英、政府、有識之士可以有足夠的歷史意識、政治意識、全球視野能夠看清楚現在的大局,他們目光短淺,連在技術上優化、改進香港教育、提升年輕人競爭力的能力都沒有。
一個人對事物保持開放積極的態度,是一種了不起的素質,只是說得容易做得難。這些看起來微不足道的生活態度,很多時候也可以決定了妳的命運。成功不是身外的名利,更像是一種自我肯定的狀態,也就是自信。
妳在一個領域裡待上十年,哪怕不用怎麼拼命,十年之後妳都可以成為專家、也就是說,什麼素質是最重要的?是毅力。
作為個人,希望盡自己的力量,給予香港必要的支持,特別是經濟支持,幫助年輕人融入世界;經歷幾個月時間,大家都可以看見,要贏得香港這一代年輕人的心,冇錢,冇子彈,即使意願好,但沒有好的解決辦法,結果就是一種不切實際的想法。
這雖然殘酷,但卻是事實。
這雖然殘酷,但卻是事實。
和任何人走得太近,是一場災難。
與朋友太近,把恩惠視為理所當然,最終只會失去這段情誼;
與親人太近,事事依賴,不斷索取,最終會喪失了自立;
與戀人太近,控制太強,不給對方留一點空間,最終只會兩敗俱傷;
過於熱情不是一個人維持良好關係的方法,與人相處最好冷淡一點,與外界保持一定的距離感。
電影《沉默的羔羊》裡關在監獄裡渴望著自己有一天能漫步於沙灘的Hannibal最後悟到的:好東西都是留給願意等待的人的。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