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歲以後,小心中年返貧

有位投資人說過:中年人是離返貧最近的一群人。

她風風雨雨奮鬥半生,好不容易擁有了一定的資產。生活看似光鮮,實則危機四伏,每天都像是走鋼絲,稍有不慎就會資產歸零。

他投資的是一間花店,最高峰的時期光是在北京城都有28間分店,生意十億,LVMH打算收購她,但是……


人到中年,比起如何搞錢,防止返貧也許更為重要。

總結了中年返貧的四大的潛在陷阱,希望能給大家提個醒。

透支身體

哥倫比亞大學教授做過一項長達20年的跟蹤調查:財富積累最關鍵的因素是什麼?

許多人以為是能力、背景、運氣,可結果令人大吃一驚:是身體健康。

很多中產家庭,一開始日子過得很滋潤,有車有房有存款,但一場大病襲來,就會導致一夜返貧。

Emily的老公是一家公司的中層管理,出了名的工作狂,一門心思搞錢。

為了拼業績,可以一個星期連軸轉;為了搶訂單,可以陪客戶喝酒到天亮。

只要有工作,即便他身體再不舒服,也會硬撐著去公司上班。

因為夠拼,37歲的他小有成就,有房有車,有一定的積蓄。

前年,他應酬客戶喝酒進了醫院,從來沒有進過醫院的他,第一次進醫院就被診斷為肝癌中期。

兩年的治療期,不僅花光了全部積蓄,還賣掉了車,欠下不少外債。

貧窮和富有就是一場病的距離。

中年人,為了碎銀幾兩,每天忙忙碌碌,直到生病被推進醫院,才會意識到:花光一生的積蓄,住不起醫院的一張病床。

人生上半場要學會努力,下半場請學會惜命。


拼命砸錢

如今,很多中產家庭只有一個套路——拼命砸錢。

小學、中學階段讓孩子上最好的私立學校,大學花重金送到國外鍍金。

可他們從來沒有想過,“付出”與“受益”之間是否成正比。

一位留學生分享說,他高中上的是國際學校,三年花了60萬。

大學上的是英國Leeds大學,學費加上生活費,一共花了240萬。之後他又攻讀了倫敦卡斯商學院碩士,每年花銷在70萬左右。

從上高中到留學,他前前後後花了近400萬。

他回港後的工資是多少呢?月薪不到一萬三。

其實他的家境很一般,父母都是普通工薪階層,家裡只有一套將軍澳日出康城的垃圾樓。

因為過度投資了他的教育,一家人借上借,日子都過得緊巴巴的。

很多家庭即便沒有送孩子上私立學校,也沒有出國留學的願景,但在輔導班、興趣班方面的花銷一點也不少。

不少年青家長為子女報舞蹈、鋼琴等興趣班,一種興趣班一年學費20000-40000元左右。

不只是停留在興趣的層面上,遠達不到專業的要求。

孩子沒有興趣或天賦,在興趣班就是混日子,只會浪費金錢,到頭來是竹籃打水一場空。

一個尖子班的班主任說過:普通家庭不要投入大量的金錢讓孩子學鋼琴、跳舞、英語、畫畫等這些課外學習上。

真正讓孩子勝出的,是孩子具有的獨立人格、堅強意志,以及對社會的深層認知。

其實,我們大多數人都是普通人,不是你努力孩子就能上長春藤大學。

父母對孩子的愛可是無私的,但不能是無方向的。

放棄消費型思維養娃,才有可能避免掉入家庭教育的陷阱。


中年創業

看過一句話:中年人捂住錢袋子最好的方式,就是不要想不開去創業。現實中總有一些不甘平庸的中年人,他們小有成就,又不安於現狀。

於是他們滿腔熱血,鋌而走險開始創業,一番操作下來,一夜回到解放前。

可創業哪有想象中那麼容易。創業失敗,賠光積蓄以後,他不得不靠送外賣養家糊口。

有句話說得非常在理:工薪階層創業,就是把畢生的積蓄賠光。

人到中年,上有老下有小,家庭開支很大。

很多中年人以為創業成功就能緩解以上問題,沒承想創業是十有九死。

寧可不折騰,也不要瞎折騰。

人到中年,事業上最重要的未必是站得有多高,重要的是站得有多穩。有一份穩定的工作,穩定的收入,你就是絕大部分同齡人羨慕的對象。


袋口朝下

講一個胡適先生鮮為人知的故事。胡適曾經家境殷實,花錢大手大腳。

領到工資後,他常一擲千金購買名牌香煙,還喜歡約好友到高檔餐廳聚會。

看到鄰居生活困頓,善良的他也經常救濟,而且從來不打欠條。

儘管他收入可觀,到了月末兜里卻總是一乾二淨。

妻子看不下去,常勸他攢錢,以備不時之需。胡適卻笑著說:錢花完了,我再去掙就好了。

沒想到,當他和家人在美國定居時,由於找不到工作,生活陡然變得拮據。

為了節省開支,一家人擠在十平米的房子里,靠買些打折滯銷品維持生計。

一次他突發心臟病,被送進醫院急救,他卻連醫藥費都湊不齊。而此時兒子又即將讀大學,也需要一大筆錢。為了籌錢,胡適不得不拖著病體四處打零工。

年輕時候總覺得,賺錢很酷,花錢很爽,一點兒都不大方。

人到中年才發現,賺錢很難,花錢很快,攢錢的人敞敞亮亮,手裡有錢心裡不慌。

年薪幾十萬、上百萬,不會存錢,到頭來還是窮人一個。

中年以後,收緊口袋,多備餘錢。

看過這樣一句話:中年是輸不起的年紀,每一步都如履薄冰,既怕腳下打滑,還怕踩著命運埋下的雷。

人到中年,離破產只有一步之遙,應對的良方不在外界。

而在於你身體上的自律、教育上的清醒、事業上的求穩、消費上的節制。

警惕中年破產,未雨綢繆,安穩挺過中年,比什麼都重要。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