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股投資 —— 美股當前面臨三大變化


平平穩穩的震盪,預期中的大波動並沒有來,華爾街則給我們上了一堂經典的預期管理課程,但市場出現了一些新的變化,卻值得我們注意。

開盤前,市場開始炒作非農就業資料下修的事,機構信誓旦旦的預測,下修幅度可能會達到100萬,這是有史以來最大力度的下調,一旦超過100萬,將會引發市場恐慌,結果資料出來之後,下修了81.8萬,明顯低於預期,所以被解讀成了利好消息。

美國勞工統計局週三宣佈,在截至20243月的12個月內,非農就業資料初步下修81.8萬人。這個數字大致在事前經濟學家分析的範圍內。雖然難言意外,81.8萬依然是2009年後規模最大的一次非農下修。此前公佈的非農資料顯示,涉及調整的報告期內總共新增290萬個就業崗位,平均下來每個月24.2萬人。扣掉81.8萬人後,月平均增速將下降至17.4萬人。

國際法律與經濟中心首席經濟學家Brian Albrecht表示,儘管這是一個巨大的修正,但我們市場此前已經預期到了,此前預測範圍從35100萬不等。市場缺乏反應非常能說明問題。我認為這些修正已經被計入價格,我們預期會有一些大的修正這有點像是虛驚一場。

先來說下自己最近的操作,我們在週一週二提前進行了減倉,因為當時擔心VIX交割日會出現大的回檔,畢竟7月回檔的時間節點就是VIX交割日,再加上週五是傑克遜霍爾會議,以及標普已經出現神奇九轉,距離歷史高點只有1.2%的空間,擔心這個位置再次回檔,其實算是人之常情,所以減倉是非常合理的操作。

昨天盤前,我買了一點SPXput,當時看到價格相當便宜,只要指數和上次vix交割日一樣跳水1個點左右,put就有機會獲得10倍以上的收益。

開盤之後,指數先是一波拉升,put虧損了95%,盤後又是一波跳水了0.7%put又變成盈利40%,最後想著期待能不能再往下調,結果尾盤又給虧了回去。

為什麼分享這個經歷,還是想告訴大家,當前這個市場做空的風險很大。我們雖然預測美股可能要回檔,但那只是基於歷史經驗的一種預測,畢竟美國總統選舉年,往往會有3~410%左右回檔,今年才經歷2次。

接下來三個月,市場會有很多不確定性事件發生,所以大概率至少是有第三次10%左右的回檔的。

就當前這個走勢來看,納指的關鍵支撐在17700,沒有跌破這個位置,那就任何時候都不要做空。很多想做空的朋友,經常問我什麼時候能買一些空頭倉位,這裡送大家一句話:今年美股本身就是牛市,你在牛市裡面做空,那勝率自然很低,看到風險後減倉,等待時機重新抄底,才是真正的取勝之道。

美股已經反轉了嘛?技術形態上看,其實並沒有,納指上方有個非常明顯的阻力位那就是18240,現在正好又是神奇九轉,週五就是Jackson Hole會議,一旦指數沒能突破這個阻力位,很有可能就會重新掉頭往下,這個位置謹慎點沒錯。

納指上面阻力位還有不少,距離歷史高點還有4.2%左右的空間,但標普卻快要重回歷史新高了,目前也就0.8%的空間。

出現這種背離,很大程度上在於,這一輪美股上漲的主要驅動力,並非來自超級七巨頭,而更多來自軍工和零售等傳統價值板塊。

這是市場的第一個變化,超級七大巨頭開始弱于其他板塊,這既有好的一面,也有壞的一面。

好的一面是,如果其他板塊能帶著指數突破新高,等七大巨頭企穩開啟反攻之後,可以帶著指數進一步上漲。壞的一面的是,如果七大巨頭持續弱于大盤,也有可能會帶崩大盤。


在過去一個月的動盪中,七巨頭失去了市場的領頭羊地位。自第三季度開始以來,這些超大型公司的股價表現落後於標普指數中的其他493家公司。

過去一年多以來,市場懷疑論者一直擔心股市過於集中在少數幾個估值膨脹的超大型股票上。根據FactSet的資料,防禦性股票如公用事業、醫療保健和消費必需品,已經與金融等週期性行業一起在8月份展開了廣泛的反彈。

BMO首席投資策略師Brian Belski稱,這意味著這些巨頭股票可能會在近兩年內首次在一個季度內表現不如標普500指數的其他股票。標普500指數能夠在沒有科技股或超大型公司引領的情況下,接近歷史最高點的1%之內,這應該會增強投資者對這一反彈持續性的信心。

DWS全球首席投資總監Bjorn Jesch預料,美國將於9月首次降息;近期美股市場首次表現出對大型科技股美股七雄較為負面的情緒,市場對AI的觀點已出現明顯分歧,開始質疑高類AI投資的潛在回報率,故繼續對美國整體市場持謹慎態度。他認為8月初股市大跌大致上是合理的調整,而未來數周市場可能會持續波動,但並不認為熊市已來臨。

市場的第二大變化在於零售和金融板塊的背離。最近零售股走勢相當炸裂,TJXCOSTTGTWMT紛紛創下階段性高點,不少零售股都創下了歷史新高,機構各種解讀成,美國消費非常強勁。

實際上,很多零售股的營收增速連通脹都沒跑贏,拿昨天暴漲的TGT來說吧,二季度銷售額實際也就增長了2.6%,但就這個業績還是創新高了。



照理說,經濟消費都很強勁,那銀行板塊是不是應該也相對強勢。

就是令人困惑的地方,消費股和金融股,尤其是信用卡發行機構的走勢開始背離,到底在預示著什麼?

美國經濟真的和預想中那樣強勢嗎?消費股最近的強勢,有沒有可能是因為消費降級的趨勢。

這種背離帶來的直接變化,那就是債券被買爆了。

BlackRock的資料顯示,全球債券ETF7月的流入量達到605億美元,創下歷史新高;此前美國第三大ETF發行商、道富資產管理公司也透露,該公司美股債券ETF在今年上半年吸引力410億美元資金的流入,已經超越2023年全年的紀錄。

在降息環境下,實際利率走低,現金存款收益率也將不斷下降。但是,由於債券規定了固定期限以及到期收益率,對於投資者來說,當前的高利率環境可以提前鎖定收益。

此外,不管美國發生衰退與否,都有望利好債市。若未發生衰退,美聯儲降息會使利率水準下降,且在經濟好的情況下償債能力更強;如果發生衰退,美聯儲則需要更大幅度降息,將利率壓低到更低的位置上,此時美債將在主要資產類中脫穎而出。

不管哪種情形發生,美債都具有相當的投資和配置價值。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