地緣政治 —— 穆斯林會把歐洲毀掉

我最常去的兩個地方:一個是維也納、二是常去出差的英國,最近都發生了因宗教信仰產生的社會衝突,英國人對這類新聞關注度很高,且總指向一個話題——歐洲穆斯林。

在國際極右翼群體眼中,歐洲是一個即將被綠化的墮落之地。用資料解釋:因為穆斯林群體超高的生育率,穆斯林人口在某些國家(比如法國)的比例已到達10%

綠化的歐洲會面對什麼樣的未來呢?

當然是整個國家被伊斯蘭法統治,婦女開始蒙面、男人變成聖戰分子,民主憲政這些歐洲原生的文明榮光將不復存在。

729日,在英國南港鎮的一趟舞蹈課上,一名17歲的黑人少年持刀無差別攻擊在場幼童,造成三名可愛的小天使離開人間。警方資訊顯示,該少年父母均來自盧旺達。

隨後,上千名英國極右翼組織成員針對清真寺發動了多輪襲擾,並與維持秩序的警方發生衝突。這是英國近十幾年來最嚴重的一次騷亂,在多地持續了整整一周。

就在昨天,國際巨星Taylor Swift在維也納的演唱會宣佈取消,原因是奧地利警方破獲了一起恐襲計畫:兩個宣誓加入ISIS的年輕人企圖在場館外引爆化學物品。

這兩起事件似乎在佐證:穆斯林群體在歐洲屬於極度危險的、是治安問題的罪魁禍首,因為穆斯林過多導致歐洲治安下降、穆斯林導致歐洲變得糟糕.......

在此,我想用在歐洲生活和瞭解到的真實情況,來回應一些網路上針對歐洲穆斯林群體的熱門觀點:

歐洲穆斯林人口占比越來越高,被伊斯蘭教法統治將成為未來趨勢。

首先我必須說:凡是用穆斯林人口占比在歐洲增加來斷言歐洲伊斯蘭意識形態化的言論都是極其缺乏常識的。

因為穆斯林人口占比多不能說明任何問題,你得區分這些穆斯林裡哪些是世俗化的、認同憲法精神和皿煮制度的,哪些是完全無法開化、信奉極端主義的。

我給大家講一個很有趣的事,我的一位兄弟喜歡逛歐洲夜店,很受女生歡迎。有次他在酒吧和一位女士接吻,結果聊了會天準備回家,那位女士直接拒絕了他,理由是:我是穆斯林,不能發生婚前性行為。

在刻板印象中,穆斯林女性應該是蒙面遮體,和陌生男性嚴格保持距離的。

事實上也確實如此,我有時在地鐵上看到蒙面的女人旁邊有個座位,直接坐上去,幾乎每次那些女人都會站起來走開。

所以能和陌生男人親嘴的穆斯林女性我還是頭一回聽說,打聽了一下,這些事還並不稀奇。

前段時間在機場遇到一位支持LGBTQ的黑人哥,也是穆斯林,那穿著打扮的就像個時尚KOL,根本看不出來和伊斯蘭教哪裡沾邊。

在歐洲用的一款最多的約會軟體(Tinder)上,也能經常看到戴著頭巾的穆斯林年輕女性。

因為好奇,我也匹配了幾個,問她們為什麼會使用這種社交軟體。人家回答很直白,我們是信教,但我們也需要男人啊!

而在歐洲更常見的是,一個著裝傳統的穆斯林媽媽,帶著衣著和普通人沒什麼區別的女兒。如果你去歐洲的公立學校調查,會發現穆斯林女生沒人會蒙面裹體,一般只有第一代移民才會這麼幹。



這也可以理解,在歐洲這種世俗力量極其強大的自由社會裡,蒙面裹體的打扮是要承受很重的社交壓力的,所以二代穆斯林更多是精神上信仰,但行為上不會按照原教旨來。

另外,歐洲在中東局勢緊張、難民湧入之前,其實就已經有很多穆斯林了。

對歐洲史瞭解的朋友都知道,西班牙南部的安達盧希省中世紀早期就是伊斯蘭帝國的領地,加上二戰後來貿易、定居的穆斯林,歐洲本身就有一個龐大的穆斯林人口。

這也不難理解,本身伊斯蘭教和基督教都是從中東出來的,土地成片接壤、歷史上人口流動頻繁,多數穆斯林在歐洲生活的時間,要比華裔久的多。

穆斯林文化也是歐洲文明的一部分,某種意義上,他們才是主人,而我們是客人。

所以統計穆斯林人口占比,法國那10%的穆斯林裡,除去那些生活幾代人的原生穆斯林、工作納稅守法的穆斯林、玩Tinder逛夜店的世俗化穆斯林、思想保守但安分守己的穆斯林後,真正抱有極端思想、想要顛覆歐洲體制的瘋子占比能有多少?

還有一件事也可以作為證明,如果穆斯林群體真的有強烈的政治訴求,為什麼到現在歐洲各國議會都沒有出現一個以伊斯蘭意識形態為主打的政黨?

按理說爭取10%人口的支持完全可以在比例代表制的議會中取到可觀席位,要知道基督教可是有基民黨的。

不能因為人口中只有極小的一部分壞人,而忽略了整個群體所產生的社會價值。

沒在歐洲生活過的人不瞭解歐洲的人力成本有多貴,而穆斯林群體更能夠忍受養育子女的辛苦,為社會帶來大量的勞動力,緩解了人力資源緊張的問題。

舉個例子,在維也納的理髮店絕大多數都是穆斯林群體或者北非、中東、土耳其國家的移民開的,理一次頭髮是15歐不到。

奧地利和德國人最喜歡吃的街頭餡餅Duna,一個才五歐元,基本也是這類群體經營的。

可以說在衣食住行的方方面面,上述群體通過參與社會分工(且一般處於中下層,幹的都是苦活累活),明顯為居住在這裡的人降低了生活成本。如果把歐洲各國5-10%的穆斯林群體趕走,物價將至少上漲10-20%

但多數人沒有實際生活經歷、或沒這方面思考,很容易忽略深層的社會協作關係,而下意識認為沒有穆斯林,歐洲就會變得更好。

其實在現代社會,宗教分歧所帶來的烈度在日常鄰里生活中基本察覺不到,而你去吃飯、買菜、理髮、出行這些日常大事所需的合作關係才是更重要的。

這也是為什麼歐洲人大多數不反對穆斯林移民的原因,因為長期生活的人才有直觀感受,知道樓下理髮店、土耳其超市、賣餡餅的攤主不在了,生活將變得多麼不方便。

而不會去關心這裡面誰會變成恐怖分子,因為多數人都是友善的。

所以這也能解釋,為什麼極右翼的穆斯林仇視者,大多生活在種族比較單一的邊緣區域:比如農村、鄉鎮。這些地方往往是熟人社會,不需要像大城市一樣分工合作,而從媒體獲取到的資訊又加強了他們的偏見。

英國這次暴亂就是典型,其實從兇手的出身看,他並不一定是穆斯林,更大概率是父母盧旺達難民,而他出生於英國本土,接受的是英國本土的公立教育,而不是什麼伊斯蘭法,極右翼顯然是希望通過此事來宣洩其政治情緒。

為什麼極右翼如此仇恨穆斯林?除了文化差異和媒體,還有什麼原因?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