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產必須死 ---- 「知不易,行更難」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描述
許多人的青春都奉獻給了四個字:按部就班。按部就班地上中學、大學、按部就班地讀Master、研究生,按部就班地找了工作。
孩子除了天賦,還要長時間反覆的玩。你們願意放手讓孩子的不務正業嗎?你們可以讓她們盡情的玩嗎?
如果不是,你如何看見他的天份?
你怎知你的小孩有過人之處?六點起床為了趕7:30的上課鐘聲;3點的放學,為了趕課後的補習連晚餐都在保姆車上吃。
8、9點回家不是為了睡眠而是繼續讀書。禮拜六、日有心算、珠算、書法、小提琴跟非洲鼓、芭蕾舞。不敢也不想問你孩子有沒過人天賦了。只敢問:他睡飽了沒有?
歐美媽媽放手讓孩子玩,所以容易發揮天賦,領導世界,孩子的信心是這樣聚砂成塔;你們用力讓孩子努力死背,然後還要不准冒險,不做出頭鳥,努力的做世界工廠,做公務員,一生做樓奴。
「知不易,行更難」是我們對於未來的描述。
美國的著名財經雜誌中有《Fortune》,到了小學才知道這個《財富》英文Fortune,兼有財富和幸福之意,可見幸福與財富如此密不可分。
英文中Investor這個詞可以翻譯為投資人、投資者,也可以譯為投資家,但在中文的語境裡,投資人和投資家卻存在著巨大差別。
如果一個人以投資為職業,在經歷了市場週期性考驗之後,依然能戰勝大盤且取得絕對收益,並以此解決了生活中的財務問題;同時將投資知識傳播於大眾,使之造福社會,且幫助一眾社會家庭通過投資達至財務自由的境界,為社會的和諧穩定作出一份貢獻,這樣的人被稱為投資家應是無可厚非了。
有些人說選擇是一種幸福。我認為每個人均有選擇,問題是有多少人會真的順從心中選擇,選擇一條自己真正熱愛和屬於自己的道路,因為你心裡的選擇可能會違背一般人的看法,這條路走下來是孤獨的,前路總是茫茫的……..明白人見盡明白事。
林肯曾言:沒有誰能在所有的時間欺騙所有的人。
上下30年年間,在整個世界遭受火山爆發、海嘯、地震、暴風雪、ISIS、911、核洩漏、乾旱、洪水、SARS、金融危機等重重打擊,以及經歷瘋狂、驚慌、恐懼、絕望等非人境遇之後,先後被騙的香港人,當初的每一個100萬最終成長為正回報的有幾多?
諸位心中有數。
年輕人僅僅是暫時的「貧」,卻不「窮」。雖然沒房也沒有什麼錢,不確知未來在哪裡,有的只是青春、熱情幹勁與理想,沒有錢財,胸懷遠大卻不能小,之後的二十年,將理想演繹成現實。
新階級晉升路徑:開局是房產、中場是教育、終局是時間,投資的成功道路只有兩條:一是成為像巴菲特那樣的人;二是找到像巴菲特那樣的人。
根據社會分工的原則,絕大數人並不必親力親為。
假中產們選擇用房地產捍衛階級,2024這一幕,我們都見過,這是1997年浩劫灣的翻版。
當全社會90%以上的財富都在固定資產上的時候,幾十萬億級別獲利盤的規模是根本無法兌現的,一旦集體兌現,就仆街了。
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為什麼校區的樓值錢,而學歷不值錢?
階級競爭的本質是什麼,終局是什麼,下一步如何佈局?開局是地產,一勞永逸;中場是教育,價值提升;終局是時間。教育是階級競爭的工具,是提升成功概率的武器,是靜態走向動態。
因為,有了房產的中產階級會發現,有限的頂層位置,依然關閉著。
權力和資源的分配都是動態的。當全部的精英都聚集在倫敦矽谷,你們的子女在同一起跑線競爭,沒有超過其他人的教育,只靠房產根本無法提高勝出概率。
古人說,朝中不可無人,如今,是常春藤裡不可無人。
這些年裡,從核彈、半導體、電腦、互聯網、Fintech、生物醫藥,金融市場,哪一項不是頂尖高知識分子和頂層階級全面收割,落後分子,二等國家二等公民只有看的份兒?。
地產的估值支撐,是農業思維形成的長期慣性:土地意味著一切。 恰好,地產可以參與信用的創造。在大家對物業也給予了越來越大的回報希望,可是接盤的儍仔和資金更多了嗎?
和上兩次股災太像了。




留言
張貼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