無印良品成仙之路

翻開無印良品的歷史,它誕生的初衷還真不是一個賺大錢的店。

重溫一下,1979年,無印良品的創始人堤清二找到了設計師田中一光和廣告運營小池一子,決定在自己的西友百貨商店裡開設一家新的品牌店,這個品牌要簡單,但是品質不要差,最重要的是價格要便宜,要讓普通人也消費得起。

無印在日本崛起的根本原因,是便宜、便宜、便宜。沒有設計,就是最好的設計。

日本人也不傻,無印良品等於日本設計等於極簡。創始人堤清二那本反對消費主義的書還在HQ牆上掛著呢。旁邊就是他的照片。

有趣的是,當時的日本,正有錢呢。80年代的日本,估計大家聽過不少。什麼萬元日鈔搭的士不找零,賣掉東京能買下美國之類的,和所有有錢的大媽一樣,日本大媽也偏愛海外的奢侈品。

80年代末,Sony 60億美元天價收購了哥倫比亞電影公司,三菱集團買下紐約地標洛克菲勒中心。堤清二作為資本家,屬於資本家族中出的叛徒。

至於他為什麼這樣做,還得從他年輕時候的個人經歷說起。

堤清二出生於1927年,一個資本家與政客Mix and Match的家庭,他的父親堤康次郎是日本著名的實業家,在1918年時就創立一個土地經營的公司,1920年後就開始大量買入不動產。

1945之後,日本大量貴族破產,堤康次郎以極低的價格大量買入土地,之後大修鐵路,旅館,酒店和高爾夫球場等等,賺取了不菲的資產。

錢是賺了,但這個錢賺的讓很多人覺得不齒。其中就有他自己的二兒子,也是無印良品的創始人堤清二。

堤清二非常反感父親的做法,尤其是在高中熟讀了馬列著作之後,經常和身為資本家的父親對著幹,父親支持什麼,他就反對什麼。他的父親深感無奈,只好把家族財富儘量留給小兒子堤義明。

弟弟堤義明在鼎盛時期收購了日本六分之一的土地經營權,在日本經濟到達巔峰之時,他也成為世界首富,變成了真正的第一名。

當然,隨著泡沫被戳破,堤義明的財產也迅速縮水,晚年因為偽造財務資訊而入獄。

1963年,堤清二將西武商店改名為西友,隨後十幾年裡西友商店開遍日本,成為了日本最大的百貨連鎖,這也就有了誕生無印良品的基礎——錢和店。

堤清二還有另一個身份,作家。

堤清二在書刊上的原名是辻井喬。

臥榻在家的堤清二開始用辻井喬的名字發表文章和詩歌,自成一派。到了經商時代,堤清二有先後寫了《流通產業論》《變革的透視圖》《流通社會論》《生活產業論》《消費社會批判》等多部經濟學著作。

其中,堤清二結合自身的所見所聞,對奢靡的消費社會持批判立場,並且表明了自己想要讓消費者擺脫消費陷阱的願望。

雖然越是超一流的頭腦,就越能看透這個世界本質。但幫他看透世界本質的,是社會。

1973年,他因為有過度擴張資金鏈崩斷最終在弟弟堤義明的幫助下才沒有破產的這段經歷,才是讓他意識到消費主義的問題。

但是人生已經大起大落N次的堤清二肯定不這麼想了。時間走到1980年,無印良品就是在這樣的背景下誕生。

當大家都在買買買的時候,日本報紙上的一則黑白廣告顯得有些格格不入。當無印良品這四字廣告出現在報紙上的時候,日本人問,這四個字是什麼意思?

直接翻譯過來,就是沒有品牌的優秀商品。無印良品還有一句口號:便宜是有原因的。

舉個例子,無印良品在日本的第一個爆款產品既不是圓珠筆也不是什麼背心,而是三文魚罐頭。

如下圖:它告訴消費者,整條三文魚是三文魚。就算是邊角料,也是三文魚的邊角料。

邊角料也可以同樣美味。邊角料的命,也是命。


有一說一,這個操作確實不一樣,他們能理直氣壯地給你解釋我們用的都是邊角食材,還能讓你吃出來一種驕傲的感覺。

這是語言的藝術。

在滿足了消費者花小錢的心裡,並在裡面嘗到甜頭後,無印良品就確定了自己的風格。設計上儘量簡約,選材上儘量低價,包裝上儘量輕便。

無論是物流還是倉儲,都做到儘量省錢。

在店鋪的佈局上,無印良品選擇盡可能的讓消費者看到所有的東西,每家店的展出風格也是一樣的。

雖然在本質上是面向平民的超級市場,但是視覺設計上,紅磚加木制的裝修風格會營造出一種高級感。

無印良品的產品稱得上物美價廉,再加上文案助攻,明明就是一些沒有染色的布料,但是無印良品會說這是貼近自然的顏色,叫做自然的姿態。

就反正,這一套在日本本土很吃得開。最關鍵的是,便宜,真的便宜。這句話一定要劃重點,無印良品在日本,真的便宜。

八十年代日本有錢,但也不表示每一個日本人都能買得起奢侈品。

這個時候,買個假LV,容易被識破。設計上的高級感,和無Logo帶來的挽尊,讓無印良品在中低消費群體中流行起來。

上面的三文魚罐頭就是一個很好的例子。

即使吃不起整塊的魚,只要能吃得起罐頭,那在心理上就跟吃得起的人沒什麼兩樣。




留言

熱門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