黃仁勳獨家專訪:我怎麼看待Nvidia後市


Nvidia幾乎完美的業績,華爾街硬要雞蛋裡面挑骨頭,我也沒辦法。上期視頻我預測錯方向我也沒有太多壓力,因為越往後,每次財報的不確定性就會越來越高。我們賬戶本來就打算長期持有英偉達10年的,所以我們也不想唱衰英偉達,不然就會出現矛盾,既然你看跌,為什麼不賣?

財報發佈後,英偉達CEO黃仁勳接受了彭博社的獨家專訪。就是為了緩解當下華爾街市場主要兩大擔憂:Blackwell何時能成為英偉達業績增長的新引擎,以及AI芯片的需求能否維持高增長。

  • 老黃毫不保留地談到了Blackwell產品交付延遲背後真正的原因
  • 深入探討了加速計算領域的強勁需求這種需求正在如何重新定義市場格局?
  • 揭示了主權AI的潛在變革
  • 英偉達的轉型戰略,投行認為這是一個極佳抄底機會
  • 英偉達宣佈500億美元回購計劃意味著什麼?

今天就讓我們深入分析一下這些關鍵因素,讓你能對英偉達後市有個更全面認知。大家好,這裡專注人工智能,挖掘美股投資機會,Aether旗下量化金融AI軟件Sentimentrader.com。

Blackwell第四季度大量出貨



黃仁勳在專訪中透露,英偉達近期對新一代Blackwell芯片進行了重大優化,顯著提升了良品率。這一改進確保了芯片在性能上的卓越表現。

Blackwell芯片已進入全球範圍的樣品測試階段,實際運行表現優異,顯示出強大的技術潛力。這標誌著Blackwell將成為英偉達下一代計算平台的核心,鞏固其在高性能計算和AI領域的市場領導地位。

英偉達已經全面啓動Blackwell的量產計劃,黃仁勳預計在第四季度實現大規模出貨,預計將獲得數十億美元的收入,這有助於緩解市場對GB200出貨延期的擔憂,對未來股價走勢是個利好。

儘管初期可能面臨供不應求的局面,黃仁勳表示,公司已做好準備逐步提升產量,以應對市場的高需求。這一戰略部署表明,英偉達不僅瞄准了短期內的收入增長,更著眼於長期的市場佔有率和技術優勢的持續鞏固。

花旗預測,英偉達的股價可能會在接下來的兩個季度內保持區間波動,直到Blackwell的銷售和毛利率出現明顯拐點。1月份的消費電子展(CES)將成為股價的重要催化劑。

需要特別注意的是,Blackwell的RTO費用可能會對盈利產生持續負面影響,這一點英偉達在財報中也有所提及並表示可能會持續。產品轉換期對獲利的負面影響在財報前較少人提及,這可能會在短期內對股價造成壓力。

供應鏈調查顯示,到2024年底,GB200 NVL36的出貨量預計在3,000到5,000台之間,這與英偉達預測的Blackwell芯片在第四季度帶來幾十億美元收入的說法一致。

加速計算需求


黃仁勳對AI應用的未來仍然持樂觀態度,重申全球數據中心是一個萬億美元的機會。在華爾街的點評中,花旗、美銀美林、高盛、大摩等均表示看好未來AI芯片的需求。

儘管目前大規模數據中心客戶佔據了英偉達數據中心業務約45%的份額,但其業務佈局已逐步實現多元化,覆蓋了互聯網服務提供商、主權AI項目以及各類工業企業等多個關鍵領域。

這表明英偉達不僅依賴於大規模數據中心,還在其他重要行業中建立了穩固的市場基礎。

英偉達的數據中心業務的核心技術是加速計算,儘管生成式AI是當前最受關注的應用領域,但加速計算技術的應用遠不止於此。它還被廣泛用於數據庫管理、數據預處理與後處理、視頻轉碼、科學模擬、計算機圖形與圖像處理等多個領域。通過這些多元化的應用,英偉達不僅鎖定了生成式AI的發展紅利,還在其他高增長領域中佔據了有利位置。

從未來的發展來看,英偉達的多元化業務結構為其提供了抵御單一市場波動的能力。

主權AI

英偉達在主權AI領域的佈局,不僅是對單一政府項目的投入,更是在全球範圍內推動區域性AI基礎設施的建設。例如,日本和印度正在通過政府資助推進本土AI基礎設施的發展,這表明主權AI正在成為國家競爭力的重要組成部分。英偉達的戰略正是抓住這一趨勢,通過與各國合作,鞏固其技術和市場優勢。

Blackwell芯片的推出是英偉達應對不斷增長的計算需求的關鍵。與前代產品Hopper相比,Blackwell在相同功耗下大幅提升了性能,這不僅是一次技術升級,更是應對全球能源效率要求的戰略性調整。英偉達通過推廣液冷技術來進一步降低能耗,顯示了其在高密度計算環境中的領先思維。

英偉達未來的競爭優勢將體現在其供應鏈的靈活性和擴展能力上。儘管當前市場需求遠超供應,但英偉達正在通過供應鏈的持續優化,以確保未來幾個財季的供給能力穩步提升。這種供應鏈管理能力將成為英偉達在激烈市場競爭中的核心競爭力。

最後,隨著AI模型參數規模的爆炸式增長,英偉達通過提供更強大的計算能力,鎖定了生成式AI領域的未來發展。未來,英偉達還將通過技術創新引領新一代AI模型的應用。

英偉達的轉型戰略

英偉達的戰略並非單純成為雲計算服務提供商,而是通過英偉達GPU Cloud(NGC)的目標是成為每個主流雲平台上最優化的英偉達雲服務。

戰略分析:


第一、優化合作而非直接競爭

英偉達選擇與領先的GCP、Azure、AWS和OCI等雲平台合作而非直接進入雲計算市場,這種戰略佈局減少了與雲計算巨頭的競爭風險。通過在這些平台內部構建DGX Cloud,英偉達確保其GPU計算服務能夠在這些主流平台上充分發揮資源優勢,優化了AI基礎設施的效率。

第二、內部應用驅動技術發展

英偉達自身在DGX Cloud上開展的前沿項目,如自動駕駛、通用機器人和Omniverse,展示了公司如何利用其雲服務推動技術進步。這些內部應用不僅驗證了DGX Cloud的性能,還為英偉達提供了寶貴的使用數據,幫助進一步優化產品和服務。

第三、AI Foundry——AI代工服務

英偉達的AI Foundry服務為缺乏資源的小型企業提供專業的AI模型開發支持,助力其他企業加速AI技術的應用與發展。類似於台積電在芯片製造領域的代工角色。這一服務模式將英偉達定位為AI領域的“代工廠”,能夠滿足各行業對定制化AI解決方案的需求。

英偉達財報分析

大摩將本次財報和市場反應總結為“牛市案例的結果,但熊市的價格行動”。

客觀上說,英偉達本次財報數據挺棒的,營收、每股收益,尤其是數據中心的表現,都把分析師們的預測甩在了後面,甚至連最樂觀的預期都超過了。

更重要的是為了維護股價,英偉達批准了500億美元的超級回購計劃。500億是什麼概念?這幾乎相當於一些大型企業整年的營收,也相當於全球許多中小國家的GDP總量。而且還是在股價如此高的情況下,還敢這麼大手筆,這意味著公司真的是有底氣,或者說,他們對自己的未來有著極大的信心。

回顧一下歷史,類似規模的回購計劃,在蘋果和微軟這樣體量的公司里才見過,這可是頂級巨頭們才敢玩的遊戲。

按理說,拿出這麼亮眼的財報,加上這麼大的回購力度,股價理應上漲才對。但市場卻給了相反的回應——英偉達的股價不僅沒有上漲,反而在盤中和盤後出現了顯著下跌。這種反應看起來有些出人意料,但細細想來,背後的邏輯卻並不難理解。


我們要知道股市往往不是對公司的過去表現作出反應,而是對未來的預期進行定價。市場永遠是前瞻性的,它不會只盯著一份財報數據,而是會更關注未來的走向。

英偉達這次對第三季度的營收指引雖然依舊強勁,預計在318.5億到331.5億美元之間,同比增長75.8%至82.9%。摩根大通也預計營收會在區間的中值325億美元,增長81.8%。不過,分析師們之前預期的最高營收意味著增長可能達到109.2%。

過去的六個季度,英偉達幾乎都保持了令人瞠目結舌的三位數增長。這次三季度的指引,增長首次放緩到了兩位數。於是,一直期待著三位數增長的華爾街投資者們,自然就有些失望了。

說實話,這種預期對任何一家公司來說都顯得有些“苛刻”,但作為華爾街捧起的3萬億領頭羊,英偉達幾乎沒有犯錯的餘地。市場對它的要求已經不只是優秀,而是幾乎不允許它有任何失誤。

美股投資網分析認為,這種市場反應更多是投資者對英偉達的期望過高了。過去幾個季度,英偉達動不動就交出三位數的增長,大家也因此習慣了它總是“超預期”的表現。然而,再優秀的公司,增長速度也不可能永遠維持在那麼高的水平。這次英偉達對三季度的增長預測回落到兩位數,我認為這是對市場的一種理性調整,而不是公司前景的重大轉變。

AI領域的狂歡暫時得以延續

不過,本次財報的一個積極信號是,它讓AI領域的狂歡暫時得以延續。要知道,英偉達最近剛經歷了一場巨大的市場波動,被形容為“過山車”行情並不為過。

過去三個季度,英偉達的盈利增長平均高達500%,其股價在兩年內從低點暴漲了1202%。在今年6月,英偉達更是首次超越微軟,成為全球市值最高的公司。然而,7月的市場風雲突變,公司股價因內部大量拋售、下一代Blackwell芯片量產延遲、反壟斷調查以及對華出口限制等多重不利因素而大幅下挫。

尤其是在8月5日,美股遭遇了所謂的“黑色星期一”,“科技七巨頭”集體暴跌,一夜之間市值蒸發數千億美元,投資者陷入恐慌,AI泡沫的論調再度甚囂塵上。市場對於AI的未來開始充滿懷疑,擔心這個領域會不會像以往的科技泡沫一樣迅速破裂。

正因為如此,英偉達的這次財報不僅是一份業績報告,更被市場視為當前AI行業健康狀況的風向標。

儘管公司對第三季度的增長預期有所放緩,但整體業績依然強勁。這份財報不僅為英偉達本身爭取了喘息的空間,也在一定程度上穩定了整個AI市場的情緒。雖然未來依舊充滿不確定性,但至少在今天,這場AI狂歡還在繼續。



朝著AI屆蘋果演進

雖然增速可能會趨於放緩,但大家普遍認為,英偉達還遠遠未觸及增長的天花板。從 Blackwell 項目開始,英偉達正在從單純的硬件供應商逐漸轉型為一個集硬件、軟件和服務為一體的綜合平台。

本季度財報顯示,英偉達的 NIM 微服務已經在全球範圍內被開發者廣泛使用,並且超過 150 家公司正在將這些微服務集成到自己的平台中,以加速生成式 AI 應用程序的開發。

偉達還在 DGX™ Cloud 上推出了由 NIM 微服務支持的 Hugging Face 推理服務,幫助開發者快速部署流行的大型語言模型。

與此同時,英偉達的運算平台 CUDA 正在發揮越來越重要的作用。英偉達創始人黃仁勳曾公開表示,CUDA 已經形成了“良性循環”:隨著運算能力的增長,整個生態系統不斷擴大,成本也隨之降低。目前,全球已有超過 500 萬名 CUDA 開發者。儘管高通、谷歌和英特爾都曾試圖為開發者提供替代軟件,但 CUDA 在 AI 開發領域的主導地位依然穩固,未受到明顯影響。

如今,英偉達在硬件和軟件方面的全面佈局讓人不禁聯想到蘋果公司。蘋果是少數幾家成功將硬件和軟件緊密結合的科技公司之一。通過推出 iOS 平台,蘋果從一個硬件公司轉型為一個技術平台,並通過 App Store 開創了應用程序革命,從而獲得了可觀的服務收入。

在AI領域,英偉達似乎也在追求類似的轉型。多年間,英偉達一直以銷售 GPU 硬件著稱,類似於蘋果,它專注於設計和平台開發,而將製造和組裝交由第三方處理。

未來,英偉達計劃通過 Blackwell 平台,將硬件和軟件整合成一個整體,打包銷售給客戶。除了 CUDA 和 Omniverse 之外,英偉達的 “英偉達 AI Enterprise” 雲原生軟件平台已經發展到 5.0 版本,成為許多企業進行 AI 開發的首選。

在上一季度的財報會上,黃仁勳曾表示,無論英偉達推出什麼樣的新硬件架構,都將與現有的軟件生態系統完全兼容。英偉達內部也已經構建了一個完整的芯片加軟件的系統(即 AI 工廠)。通過優化軟件、改進數值庫和發明新算法,英偉達能夠在相同的硬件上實現數倍甚至數十倍的性能提升。

近年來,英偉達的服務收入在總營收中的佔比正在不斷增加。可以想象,一旦英偉達的“硬件+軟件”生態系統像蘋果一樣形成閉環,在 AI 時代,英偉達的未來將充滿更多的可能性。

好了,本文到此結束,你對英偉達的前景有什麼看法呢,歡迎在評論區留言,我們下期再見!


留言

熱門文章